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实验设计7种不同裙带菜水平(0%、1%、2%、3%、4%、5%、6%)的等氮等能饲料,旨在探讨斑节对虾幼虾饲料中裙带菜的适宜添加量。每种饲料设三个重复喂养初始体重为0.69士0.03 g的斑节对虾。八周生长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裙带菜含量的增加,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先升高后降低,在2%裙带菜饲料组达到最大值且与其它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虾成活率在65%-80%之间,在2%裙带菜饲料组达到最大值但各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斑节对虾的饲料系数在裙带菜含量为2%时最小,为1.13。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沉积率随着饲料裙带菜含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都在2%裙带菜饲料组达到最大值且与其它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虾全虾蛋白含量在3%裙带菜组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0%裙带菜组)和1%裙带菜组(P<0.05),但与其它各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虾全虾脂肪含量在3%和4%裙带菜组最高且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饲料裙带菜水平对对虾肝脏总抗氧化能力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对照组的对虾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低于6%裙带菜组(P<0.05),但与其它各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虾肝脏谷胱甘肽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随着裙带菜含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在2%裙带菜组达到最大值。对虾肠道褶皱的高度最高组为]%裙带菜添加组最高,与各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O.05)。对虾肠道褶皱宽度在3%裙带菜添加组最宽,显著宽于2%和3%裙带菜添加组(P<0.05),与0%、1%、5%和6%裙带菜添加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依据增重率和蛋白质沉积率通过二次回归模型分析得出,斑节对虾幼虾饲料中裙带菜的适宜添加量为2.17%-2.87%。2. 实验设计7种不同海带水平(0%、]%、2%、3%、4%、5%、6%)的等氮等能饲料,旨在探讨斑节对虾幼虾饲料中海带的适宜添加量。每种饲料设四个重复喂养初始体重均重为1.65 g的斑节对虾。60d的生长实验结果表明:斑节对虾的成活率在62%-81%之问,在]%海带添加组达到最大,与3%和4%海带添加组显著性差异(P<0.05),与其他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虾末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在2%海带添加组达到最大值,且与其他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生物增重量在2%海带添加组达到最大,与1%海带添加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其他海带添加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饵料系数在2%海带添加组最低,但与其它各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海带的添加,斑节对虾全虾水分含量、灰分含量、脂肪含量、蛋白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斑节对虾肌肉水分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肌肉中脂肪含量、蛋白含量、灰分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当海带粉的添加量为0%-2%之间时,对虾的生长(末重,增重率,生物增重量,特定生长率)随着海带粉添加量的增大而升高,然而当海带粉的添加量大于2%(3%-6%)时,对对虾的生长没有影响。成活率的结果表明,海带粉的添加量应在0%-3%。依据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通过二次回归模型分析得出,斑节对虾饲料中海带粉的适宜添加量为2.8%。3. 实验设计7种不同龙须菜水平(0%、1%、2%、3%、4%、5%、6%)的等氮等能饲料,旨在探讨斑节对虾幼虾饲料中龙须菜的适宜添加量。每种饲料设三个重复喂养初始体重均重为1.65 g的斑节对虾。60d生长实验结果表明:对虾的成活率在58%-74%之间,在1%龙须菜组最高。斑节对虾的增重率在3%龙须菜添加组最高,为340%,在0%龙须菜添加组最低,为258%,3%龙须菜添加组比0%龙须菜添加组高出82%,与2%和4%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其他组显著性差异(P<0.05)。饵料系数在3%龙须菜添加组最低,但与各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龙须菜的添加,斑节对虾全虾脂肪含量在4%和5%龙须菜添加组达到最大,且与其他各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全虾水分含量、蛋白含量和灰分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虾肌肉中脂肪含量在1%龙须菜添加组达到最高,且与其余各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虾肌肉中蛋白含量在6%添加组最高,仅与0%龙须菜添加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其他各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斑节对虾肌肉中水分含量和灰分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当龙须菜粉的添加量为2%-4%之间时,对虾的生长(末重,增重率,生物增重量,特定生长率)结果最佳,考虑生长和成活,龙须菜的添加量应小于4%。依据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通过二次回归模型分析得出,斑节对虾饲料中龙须菜粉的适宜添加量为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