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视译中非流利性现象的探究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ding896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利性是视译质量评估的重要标准之一。本文借鉴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中非流利性的研究方法,结合视译的特点,对学生译员汉英视译中的非流利性现象进行探究。通过分析汉英视译中非流利性的四项指标,即无声停顿、有声停顿、重复和修补,本研究旨在实现以下目标:(1)探究学生译员汉英视译中非流利性的特点(2)分析导致非流利表达的原因(3)提出改善视译流利度的建议。本文研究对象为就读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口译学方向的6名二年级研究生(A组初级学生译员)和6名三年级研究生(B组高级学生译员),两组学生都在研一下学期接受过同样的视译课堂训练。所有实验对象完成汉英视译任务后填写调查问卷,收集视译录音和问卷,对视译录音进行转写,并借助Praat软件识别无声停顿,在转写文本中标注出无声停顿、有声停顿、重复和修补,以便进一步分析。实验结果显示:A组的非流利总数远高于B组。分别就无声停顿、有声停顿和重复而言,A组的非流利频率明显高于B组,但修正的频率,两组相差无几。对两组而言,无声停顿都是最大的非流利因素,其次是有声停顿,再次是修正,重复位列最后;就非流利之处的分布而言,A组多出现在句中,B组多出现在句间,两组在遇到中英文句式差异,专有名词及带有中国特色的词组时均易出现非流利表达;非流利性的四个指标之间未显示出明显的正相关或负相关的关系。此外,本文分析了导致非流利表达的三大原因:文本干扰、词汇提取困难和句式差异。在此基础上,作者从英汉双语能力、视译策略和技巧、自我监控意识三方面提出了视译教学的若干建议,以期促进学生译员视译流利度的提高。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地位的提升,政治影响力也不断地扩大。每年中国召开的“两会”结束后的总理答记者会总会吸引到全世界的关注。记者会上的内容涉及到各界人士最关注的问
应用生态动力学模型简化法,建立了现场船基培养实验计算营养盐半饱和常数和浮游植物细胞内营养盐比例的方法,并获得了东海甲藻和硅藻的营养盐吸收半饱和常数、营养盐氮磷比和硅
目的:对不同孕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进行胰岛素治疗后对所取得的治疗效果进行探究,分析不同孕周给予胰岛素治疗在临床中的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 年10 月-2018 年10 月收治的妊
为了有效防治奶牛隐性乳房炎,从牛奶中分离得到4株病原菌,通过细菌培养、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试验等,参照《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鉴定为大肠埃希氏杆菌,并对分离的病原菌
本文以“2016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哥伦比亚总统桑托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演讲”为例,进行同声传译模拟实践。原文材料包括主持人介绍,发言人演讲,现场观众提问三个主要部分。本报
三月的西安,我坐在陕西人艺的排演场,聆听作者朗读自己的新作《你在灯火阑珊处》,虽然我和作者已经是第十次合作了,但我不能保证这一次仍旧能够获得成功。能否找到人物新的品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的作用日益凸显。实际生活中,许多经典的外国文学名著在中国都有多个中文译本,而且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发展这种重译现象越来越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