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on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能力已慢慢成为人类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目的旨在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但是,由于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的缺乏和教学模式的单一等问题,使得这一目的的充分实现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课程资源形式,以短小精悍的特点满足现代人片段化阅读的需要。根据不同学科的教师的不断实践证明,微课在中小学各学科中的应用效果是显著的。将微课资源应用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尝试也已不是初次提出了,已有许多前人总结的经验可循。“对分课堂”的提出,原本是为改善大学课堂中心理学课程的学习效果的,但在之后的中小学不同学科的应用中收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逐渐被各地中小学一线教师接受。微课这种新的教学资源与对分课堂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又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这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本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为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实验研究法和统计分析法。通过在前期对白银八中高一年级两个教学班级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了解高一学生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及学习掌握程度等情况,针对这些情况制作出适合本地学生学习使用的微课资源,选取了《算法与程序设计》第2章第4节的内容。再通过实验对比研究的方法,对传统课堂和微课应用的对分课堂的课堂效果进行验证。得出的结论是:微课应用的对分课堂相较于传统课堂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好、更牢固。本论文共分为6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1章主要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方法。第2章主要阐述了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概念和理论基础。第3章为高中信息技术课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前期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知识掌握程度等情况,通过访谈的方法了解教师对于信息技术教学及效果的介绍,而后综合以上因素设计出适合本地学生学习使用的微课资源,并展示一个设计案例。第4章是基于微课的对分课堂的教学实施。本章主要阐述了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方式和应用实践过程。分实践目标、实践环节的阐述、实践准备和实践案例的展示。第5章是基于微课的对分课堂的教学效果研究。首先通过前测成绩得到两个学习程度相当的教学班级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使用基于微课的对分课堂教学方式,对照组使用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通过16个课时的间隔后进行后测,得到后测成绩。对前测成绩和后测成绩进行统计分析,验证实验假设的结论,得到基于微课的教学课堂效果更为显著地实验结果。第6章为展望。本章阐述了研究的特色之处,并对不足之处进行了展望。
其他文献
根据军事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系统内部与系统之间由于紧耦合关系造成的低效互联互通互操作,结合当前的服务思想及面向服务的信息系统设计原理,充分利用服务松耦合、可复用、可组
在化工生产中活应工艺生产的需要,许多生产装置中大量使用小型的交流异步电动机.如在重油加氢装置中的加药泵用电机就属于此类小型电动机,其容量一般为2.2kW左右.此类小型电
重矿渣-砂基复合透水路面砖是水泥基与环氧树脂体系的复合产物,在传统水泥透水砖的基础上,采用改性环氧树脂胶作为胶粘剂,天然彩砂为骨料制备面层。通过正交实验得出了影响其
虚拟现实技术(VR技术)是一项集成了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建筑技术等的综合性信息技术,具备交互性、感知性、想象性等特点和优势。将其应用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之中,
<正> 一、一般资料61例患儿均为本科门诊病人。其中男性44例,女性17例。年龄:3岁以下32例,3~5岁16例,5~10岁13例。初次发病年龄:一岁以下3例,1~3岁58例。抽惊时体温T38℃(R)至39
针对机载有源无源雷达量测数据不同步、不同维的特点,提出了基于自适应变维非线性量测最优线性无偏滤波(BLUF)有源无源数据融合方法。首先将三维的非线性量测的最优线性无偏滤
介绍了乌东德水电站硫黄矿矿渣填埋场封闭防渗填埋处理设计的主要内容。针对乌东德水电站施工区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的干热河谷气候特点,将渗滤液收集池设计成为开口漏斗形,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