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末清初是一个王朝更迭的巨变时期,此时士人的文集中有关女性节烈行为的书写大量出现,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这些文集对节烈女性的记载,与正史的《列女传》有着许多不同之处,正史中的烈女史料一般来源于地方志或野史,所选择的史料以奇、烈为主,内容较为单一、简单;而在文集中除了有对节烈行为和守节生活的详细叙述之外,还多与忠义之士对比,反思社会上男性缺乏责任和勇气的现状,呼吁男性群体以节烈之妇为榜样。由此,我们不仅可以从中了解到此一时期节烈女性的生活情状,对明末清初女性所处的家庭角色、社会角色以及社会地位有所洞悉,也可借此分析士人群体的忠义观念。首先,本文探讨了士人节烈书写的社会背景,分析文集书写与正史书写之间的差异。明代鼓励节烈的社会环境使得节烈行为大量增加,即使是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世人追求自由解放的压力下,节烈观念仍然深入人心。而节烈的增多不仅体现在正史记载中,各种野史笔记对节烈的书写也很多。尤其是在明清易代之际,士人群体对节烈女性投入极大的关注,他们凭借独有的社会声望和书写志传的机会,成为节烈的记载者和宣扬者。通过这些书写背景和特点的分析,能了解书写者不仅在关注和评论节烈本身,其背后还有激励忠义的目的。其次,对文集中节妇烈女在患难之际的抉择以及守节生活有所考察。烈女在殉死的关头慷慨决绝,而节妇则坚定守节,承担了家庭的主要经济和奉上养下的重担,“女丈夫”的形象和对忠义的实践是士人对节烈女性关注的重要原因。节妇烈女在患难之际的抉择无疑对士人的心灵造成极大的冲击,因此在书写过程中无不给予特有的尊重,从其出生、家族、性格、婚嫁以及守节生活等都详细地记载下来,让这些识大义、知大体的女性的生活情状跃然纸上。正是这些面对家国之难,集责任与大义于一身的女性,与男性普遍存在的失节现象形成了鲜明对比。第三,本文从书写者的角度探讨其由女性节烈书写所引发的对忠孝节义的思考。在文集的书写者中,有不少明遗民,他们是清初社会独特的群体,当他们书写节烈时往往也不忘反思亡国的原因,体现出对社会道德沦丧的担忧和维护社会正气的期望。遗民的尴尬身份也促进了对节烈的书写,他们试图通过节烈书写达到自我救赎的目的。但此时士人的节义观念已有所转变,并非一味地称赞死殉,反映了对节义的理性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