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作为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阵地,而在实际的教学当中,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由于其意识形态突出,具有较强外显性、直接性和针对性,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易产生排斥、逆反的逃避心理。这种趋避的心理不但不利于高校正常教学任务的顺利实施,也会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受众流失的潜在风险,主阵地思想武器武装成果更是社会思潮在客观方面的真实反映,隐性教育视域下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仅是学校一项日常教学任务,而且也是影响社会思潮风向转变的关键因素。本文以隐性教育的视角,对在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如何有效地推进这一现实问题,作了理论上的大胆假设,目的在于运用隐性教育来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的有效传播途径。当下的核心问题在于怎么去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传播规律。在隐性教育理念下构建隐形课程,通过实际问题与受众心理特征的分析,并把两者作为隐形课程设置的两大依据,体现的是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隐性教育中隐形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为进一步来丰富、充实教育教学资源的材料支撑;教学机制的创新和确立则是顺应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在高校传播规律,从制度高度来保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受众对理论的认同与接受程度的高低显得尤为关键,那么受众之所以愿意接纳马克思主义理论,大量的历史资料足以证明了这样一个观点,即马克思主义理论更能够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受众的心态特征和心理需求应得到充分的理解和格外的关注。值得提出的是,大众化的受众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本专业的老师和从事本专业的研究人员之间,如若不能从该专业以外广大师生中获取受众,理论在大众化的作用就很难得以发挥,这也就是本文如此重视从专业以外来获取更多受众的原因所在。文章共分为六部分,重点章节为第五章。第二章是通过论述隐性教育特征从理论上找到隐性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证明隐性教育中隐形课程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重要工具和载体,也是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的传播手段和有效途径。既然课程是关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败的关键,作用也就不言自明。于是,在第三章单独劈出一章来写,主要是论述隐形课程设置的原则和依据。第四章则是以第三章为导向,发掘出高校中潜在的隐形资源,这主要涉及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方面,由于新兴媒体的特殊存在,因此也列为所要阐述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五章则是在前几章节论证的基础上,通过教学制度、教学理念的转变,这转变包括教育者自身角色的定位,教育机制体制的创新;受教者自我发展机制完善以及教育者和受教者两者良好互动关系促成机制建设方面。三个小节均以问题加对策的方式构建,针对实际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从制度的层面来确保措施在实践中发挥其指导教学工作的具体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