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隧道防排水机理及喷射防水试验装置的研究

来源 :重庆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tend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国土面积的75﹪左右为山地或重丘,为缩短里程、保护环境、节约土地,在山区公路建设中,大量采用隧道方案。到2006年,我国公路隧道总数已达3286多座,总长度1677公里,是世界上公路隧道最多的国家。在隧道数量迅速增加的同时,隧道病害也日益突出,据不完全统计,建成10年以上的隧道,约70﹪存在病害,而其中的90﹪存在渗漏水。这使渗漏水已成为公路工程十大质量通病之一。 本文依托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承担的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公路隧道喷射防水层技术研究”,结合地下水运动规律,按地下水动力学渗流原理,根据隧道渗漏水情况的调查情况,对公路隧道典型渗漏水类型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隧道渗漏水原因,提出了新型的防排水方法;借助有限元数值方法模拟了隧道围岩断层外部的压力场分布,比较了不同泄水孔位置的排水减压效果,为设计不同的减压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初步设计出公路隧道喷射防水试验装置。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有: 1)全面研究了国内外公路隧道防排水机理,比较了各种防排水方法的优缺点; 2)调查研究了公路隧道的渗漏水情况,分析了公路隧道地下水类型,提出了影响渗漏水类型的因素,对公路隧道典型渗漏水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分类; 3)分析了造成排水型隧道衬砌结构渗漏水的原因,提出在排水型衬砌结构中,排水泄压是解决隧道渗漏的主要方式。并依据此观点,提出了在初期支护上的引水泄压方式; 4)根据隧道周围岩层的水文、地质条件建立模型,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GTS,模拟计算了公路隧道围岩有断层的外水压力场分布,比较了不同泄水孔位置的排水减压效果,为设计合理的排水减压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 5)在相似三定理和相似准则的三大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相似模型试验的原理方法,得出模型试验材料的选择因素,根据公路隧道典型渗漏水的分类,并调查分析西部公路隧道围岩渗漏水的实际情况,初步研究出公路隧道喷射防水试验装置,为今后的喷射防水试验奠定了基础。利用此试验装置可以进行喷射防水层的适应环境与条件、喷射防水层的施工工艺、喷射防水材料施工器械的研究。
其他文献
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在近二三十年来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国内外桥梁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具有抗扭刚度大、整体性好、能承受正负弯距、施工方法成熟且易为工程单位掌握等优
砂土EPS颗粒混合轻质土(LSES)是在砂土中添加EPS颗粒、固化材料后经固化形成的一种轻质土,它具有强度高、密度和强度可以调节的优点。LSES在施工中采用压实施工的方法,压实施工
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选择游泳池作为娱乐、健身的日常去处已逐渐成为人们高质量生活的体现。为了确保游泳池水质达标以预防疾病传播,人们通常投入大
本文主要研究复合隔震结构的简化计算方法,通过摩擦滑移支座和橡胶支座滞回曲线计算模型,确定各阶段刚度关系,由这两种计算模型确定复合隔震层计算模型,利用等效线性法确定复
海洋平台在服役期间,不可避免将遭受到气体爆炸引起的冲击破坏。为了保证海洋平台安全和正常使用,应对气体爆炸现象、气体爆炸载荷作用下海洋平台结构动态响应特性以及破坏模式
由于有毒有害物急性毒性藻红外联合作用测试技术存在三个问题:1.尚无科学的、统一的、标准的联合作用测试方法,2.藻红外测试技术只研究了二元联合作用测试,三元以上联合作用测试效果如何需要实验研究,3.一种敏感藻是否可用于多类有毒有害物质的毒性测试,因此,针对这三个问题开展了如下研究内容:1.急性毒性藻红外测试的有效响应温差,2.藻红外测试联合作用的方法,3.同一药品多组分相加作用验证测试分析,4.各类
本研究针对低浓度废水处理,在垂直潜流人工湿地理论基础上,并结合曝气生物滤池的特点,开发了生态滤池,系统由下行池和上行池组成,具有曝气充氧和反冲洗功能。主要考察了生态滤池系统净化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及不同运行工况条件下的污染物去除效果,获得了生态滤池系统推荐的最佳运行工况组合方式。在最佳运行工况条件下考察了生态滤池对低浓度生活污水的净化效能以及污染物沿程的迁移转化规律,并对污染物的去除机理进行了分析。
水是生命的源泉,也是生态环境系统中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要素之一。而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2220 m3/a,仅居世界第110位,被列入世界12个贫水国家名单。另一方面,我国80%的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饮用水的安全性也日益重视。在最新2006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在水质常规指标及限值表中,微生物学指标位列
目前,世界很多地区的水系统与自然水过程在城市化的背景下受到影响,主要表现为下垫面的不透水比例增加、径流系数加大、径流汇入管网时间减短,导致洪峰流量加大,这使得城市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