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低保漏洞问题研究——基于W村的实地调查

来源 :济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wf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对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贫困居民,按照保障标准进行实行差额补助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所谓低保漏洞是指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使得一些不符合条件的人享受低保,造成了福利损失。低保漏洞是如何形成的,则是本研究的重点。   本研究在实地调查的过程中,笔者采用访谈法获取有效信息。其中访谈对象和内容为:(1)镇政府的一位民政工作人员,了解该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相关政策法规和实施情况;(2)三位村委会成员,了解该村的基本情况以及低保户是如何选取的,该村的低保户名额,现阶段农村低保的实施情况等;(3)该村的4位区长和8位村民代表。了解他们在农村低保的参与状况以及个人看法;(4)该村25户低保对象都列为调查对象。同时采用参与观察和文献研究的方法进行研究,获得了第一手的研究资料,分析了低保漏洞的具体表现。   就农村低保漏洞形成的机理看,政府部门所制定的低保标准相对较低、低保对象识别方式不合理、相关工作人员不足、监管成本过高等因素;村组织在操作过程中,往往并不遵守既定的规则和程序,而是借助既有的经验来操作,低保确认程序不科学、或把低保当作一种救助贫困的手段,或作为拉拢熟人的一种交易,或把低保当作村庄治理的工具,即使本村没有多少合格的,也出于庇护的需要而刻意降低申请者的收入;村民代表等或因熟人的关系或本身就是既得利益者,难以真正发挥有效的监督;低保户自身的生存逻辑以及缺乏对低保政策的正确认识等这些因素分析低保漏洞的形成机理。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整个研究,认为农村低保漏洞是客观存在的,估计其严重程度以及其客观存在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指出了现阶段该项政策存在治理思路的欠缺、程序已经被变通和简化;指出了论文的不足之处是为了研究的顺利进行,所选择的个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缺乏一定的代表性,由于笔者的能力有限在资料的收集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本研究在最后对所研究的问题展开了进一步讨论,国家福利政策在农村社会的运行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面对国家社会福利在农村社会的运行出现偏离目标的现象,我们应该采取何种措施加以解决,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讨论。
其他文献
目前,我国大学生群体中手机的普及率接近100%,在大学校园里,手机的身影随处可见。一些研究表明,大学生对手机的过度使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甚至有可能使大
民间信仰是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共同关注的问题,民俗学偏重于对民间信仰现象的现状及变迁的描述,人类学偏重民间信仰对信众的影响,社会学侧重从社会视野探讨民俗信仰的社会功
1949年以后,随着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等一系列政治运动的开展,国家权力深入农村基层,农村社会资源被重新分配,乡村权力格局重新洗牌,农村社会分成“干部——群众”两个社会身份层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
由于电视传媒、网络信息、掌上媒体等其他新媒体的相继崛起,传统的传媒行业,受到巨大的冲击,特别是广播电台,从上世纪中叶的主流媒体地位上迅速没落,成为城市夹缝中生存的一种畸形
“关系”,是中国本土社会学研究的重点,是社会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关注的重点,形成的观点主要集中在社会网和社会资本理论、差序格局及相关的儒家社会理论研究、自己人的研究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