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是高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模块从物质的微观角度出发,帮助学生建构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掌握探索物质结构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他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模块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学习困难。可是这一模块不仅是结构化学学习的基础,还起着提高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作用,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提升极为重要。因此,有必要做一些研究了解学生学习现状和过程中产生困难的原因,找到一些可行的办法,改善学生学习困难现状。本文以湖北省J中学为例调查高中生“物质结构与性质”学习现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转化策略,验证其有效性。本论文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文献综述。叙述了学习困难的界定、“物质结构与性质”相关研究和感知规律理论。第三部分现状调查和访谈。编制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了解学生学习“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学习现状,分析困难原因。调查问卷主要是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感受、教师教法和学生课前、课程中、课后采用的学习方式和对待困难的应对策略来了解学生学习现状。访谈则是直接与学生和教师对话,分享学习此模块时的感想和经验,进一步了解学生学习结构化学困难原因。调查发现,学生学习“物质结构与性质”困难的原因主要有:(1)模块内容抽象难懂;(2)教学策略匹配度低;(3)学生学习此模块能力缺陷;(4)学习方法欠缺。第四部分教学策略提出。针对学生学习困难原因,依据相关理论,提出转化策略:(1)分析教材,认识教材,建构一些概念之间逻辑关系,构建知识结构网络图,搭建知识桥梁。(2)理论联系实际,设置合理情景引发共鸣,促进理解;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辅助了解微观结构,帮助学生将物质结构具体化,更好的理解;挖掘资源,实验探究,增强学生体验感。(3)教学中注意方法指导,引导能力的培养,主要分三个阶段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首先预设学习计划,实行课前和预习和目标设定,引导自主学习。课中方法指导与渗入:问题教学,设置问题梯度,一步步解决复杂问题;着重训练学生信息提取和加工能力等,体现结构化学学习特点。课后引导学生进行反馈和反思,进行盲点重点分析、归纳总结、试题巩固。第五部分实验研究。将上述教学策略应用于教学。研究过程中进行实验中测调查学生学习兴趣和相应习题完成情况,考察学生学习兴趣的变化以及掌握相应知识的程度。学完整个模块后进行实验后测,比较实验组学生和对照组学生综合考试的成绩,检验上述策略的实施是否有效。第六部分得出结论,进行反思。实验表明,针对上述学习困难提出的解决对策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兴趣,提高了学生成绩,上述策略有效,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