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通过回顾分析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病情资料,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临床特点、理化检查及治疗进行分析及总结,来探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因素与痰瘀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应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病案检索系统,检索2007年7月-2012年12月期间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住院病例,最终共纳入溃疡性结肠炎病例共81例。对纳入病例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临床表现(主诉症状、临床分型)、理化指标(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肠镜表现、患有肺部疾病及中医治疗方药等资料进行收集并录入Microsoft Excel电子表格建立数据库,对资料进行整理。对患者临床表现及临床分型进行统计学描述。对接受中药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按是否应用祛湿化痰、活血化瘀药进行分组,分为化痰祛瘀组与对照组,根对不同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及凝血功能(包括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进行方差分析,对两组病例的有效率(完全缓解+缓解)进行X2检验。应用统计软件包SPSSl7.0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情况:本研究共纳入病例81例,男女比例为1:1.189,好发年龄段30-39岁。2.临床分型:本组病例中初发型10例(12.35%),慢性持续型4例(4.94%),慢性复发型67例(82.71%),无爆发型病例。3.临床症状:初发型的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腻而黄,脉滑数。慢性持续型及慢性复发型的主要症状为腹痛、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腹胀、食少纳呆、倦怠乏力、面黄、舌质淡黯或有齿痕,舌体可见散在瘀点、瘀斑,脉细弱或涩。4.中医药治疗:对照组有效率69.39%;化痰祛瘀组有效率87.50%。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5.理化检查: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化痰祛瘀组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化痰祛瘀组凝血酶原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6.肺部疾病及影像学表现:在本研究纳入的81例的病例当中,仅有一例合并肺炎,临床症状表现为胸闷、纳差、乏力,舌红苔白、脉弦。结论:1.本研究中,溃疡性结肠炎的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多见于青壮年。2.本组研究中以慢性复发型比例最大,符合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痰瘀致病特点。3.慢性复发型或慢性持续型有痰瘀致病的临床症状,恰体现出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与痰瘀有关。4.方药中加入化痰祛瘀药物的疗效优于未加化痰祛瘀药的疗效。以方(药)测证,痰瘀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有关。5.应用祛湿化痰、活血化瘀药物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同时也可能存在高凝状态,这与中医溃疡性结肠炎发病因素之一的“血瘀”有类通之处。6.在研究纳入的81例病例当中,仅有一例发病后出现肺炎,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中医理论基础,今后可扩大样本量研究本病是否与肺具有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