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用中药煎剂联合抗真菌药治疗水疱鳞屑型手足癣的疗效观察

来源 :湖北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tico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观察中药煎剂联合1%联苯苄唑乳膏治疗水疱鳞屑型手足癣的治疗过程和疗效比较,证实中药煎剂治疗水疱鳞屑型手足癣的安全性及临床有效性,从而为寻找安全有效的治疗水疱鳞屑型手足癣中药制剂提供依据。  方法:所有病例均为2014年3月至2014年10月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的78例患者。所有病例均符合中、西医诊断分型标准、入选及排除标准。按随机原则,将入选的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即中西药结合组)40名;观察组(即西药组)38名。治疗组在使用中西药结合的方法,将中药煎剂浸泡患处后外搽1%联苯苄唑乳膏,每日1次,连续4周。对照组直接外搽联苯苄唑乳膏,每日1次,连续4周。治疗期间第1、2、4周复诊一次,停药后2周回访一次。外用中药煎剂组方为黄柏18g,苦参20g,蛇床子20g,地肤子10g,白鲜皮10g,藿香20g,丁香20g,黄精10g,明矾10g,水煎30分钟后按要求浸泡患处,每日1次。两组均采用0-3分数字评分法,治疗效果根据初诊,治疗后第1、2、4周及回访时即治疗后第6周根据病情变化评分来判断。在4周治疗期间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数据处理时将使用统计软件 spss17.0,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计量资料的比较即总有效率采用x2检验。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①临床分数评定: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的病情评分具有可比性,表明两组之间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治疗后每组组内比较均可见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及停药2周后治疗组病情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  ②临床疗效评定: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用药1周后,两组未见明显差异;治疗前治疗组评分为10.0±4.098,对照组体征评分为9.89±4.378,两组未见明显差异。治疗中途,即治疗1周、2周后两组体征评分比较,治疗组稍低于对照组,无显着统计学差异。治疗结束后,即治疗4周及停药2周后治疗组体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治疗组40例痊愈31例(77.5%),显效6例(15.0%),好转2例(5.0%),总有效率为92.5%,真菌学清除率为97.5%;对照组38例痊愈25例(65.8%),显效7例(18.4%),好转4例(10.5%),总有效率为84.2%,真菌学清除率为94.7%。  ③真菌检查:78名患者在用药前均做真菌镜检和培养的实验室检查,每例患者镜检可见菌丝,镜检阳性。其中有61例患者(治疗组34例,对照组27例)真菌培养阳性,通过菌落及镜下检验结果判定为49例为红色毛癣菌生长,12例为须癣毛癣菌生长。  ④药物的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的发生,但使用中药煎剂的患者中发现一例足癣患者因浸泡时间过长,水温过高出现双足红斑伴瘙痒,给以对症治疗后水肿消失。该患者继续原治疗,未见类似反应。  结论:  ①中药煎剂联合1%联苯苄唑乳膏外用于水疱鳞屑型手足癣患者,在用药1周后可明显缓解患者瘙痒不适等症状。治疗4周即治疗结束后治疗组在改善患者水疱及脱屑等体征方面优于对照组。  ②治疗组痊愈率、有效率及真菌学清除率在治疗4周及停药2周后均高于对照组,但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在统计学上未见明显差异,究其原因可能与样本量的多少、统计学上临床有效率计算方法的差异及患者的药物使用方法不统一等因素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与血脂差异表达,寻找可能与无症状型冠心病相关联的特异性临床评估标志。分析中医药舒血宁注射液应用的干预影响。方法:收集来自我院2006~2
老年性痴呆(Alzheimer’s disease,AD)是1907年Alois Alzheimer首先发现并命名的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以大脑皮质获得性高级功能受损,即痴呆为主要特征,包括不同程度
学位
目的:本研究通过首先建立糖尿病(DM)动物模型,进而发展为糖尿病肾病(DN),应用红花黄色素注射液对模型进行干预性治疗,通过观察实验动物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肾功能、肾脏病理形态学变化以及肾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的表达,研究红花黄色素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方法:选用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46只,体重200±1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