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尝试利用数据挖掘方法,对当代名中医慢性肾衰医案进行整理挖掘分析,发现他们对于慢性肾衰病因病机、辨证、选方用药等方面的共性认识,为临床医师更加深刻理解、全面掌握名中医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奠定基础。方法:对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的慢性肾衰的医案,严格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将符合条件的82例医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任廷革教授等研制开发的“医案数据库挖掘分析平台”,按具体的条目进行输入,并对输入慢性肾衰医案的病因病机、辨证特点、用药规律三方面数据进行挖掘,记录结果。并对挖掘的结果结合病例资料进行归纳总结、推导结论,找出其中蕴含的相关性、规律、特点,导出结论。结果:通过对82例医案的整体挖掘发现36名老中医对慢性肾衰的共识:1.发病方面:82例医案中出现的发病种类条目一共96条,以出现的频数从高到低排列:慢性发作(74次,77.08%)、遇诱因则剧(16次,16.67%)、遇诱因则发(6次,6.25%);2.病位方面:82例医案中出现的病位条目共170条,分析结果,慢性肾衰的病位主要为:脾(胃)(59次,34.71%)、肾(47次,27.65%)、三焦(16次,9.62%)、血(16次,9.62%);3.病因方面:久病正虚(73次,43.98%),年老体衰(23次,13.86%)、失治(15次,9.04%)、禀赋不足(5次,3.01%)、外邪(31次,18.67%);4.病机方面:本证病机:阳虚病机(29次,15.10%),脾肾两虚病机(18次,9.38%),气阴两虚(13次,6.79%),气虚病机(11次,5.73%),阴虚病机(7次,3.65%);兼证病机:湿浊病机(34次,17.71%),湿热病机(27次,14.06%),水饮病机(14次,7.29%),瘀血病机(10次,5.21%);以上的病位、病因、病机与王刚、陈义平、邹燕勤主编的《现代中医肾脏病学》(本书联合全国9家中医肾病医疗中心的专家编写而成,尽可能地采取全国统一的疾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充分体现我国中医药治疗肾脏的最权威性。)中慢性肾衰竭中提到的病位基本相一致。但35位老中医提出了病位涉及血分,在病机分析方面实邪病机着重在湿浊、湿热、水饮、瘀血方面。5.证侯分析:82例慢性肾衰中各正虚邪实的兼证都以湿浊证为主;正虚邪实证中与血瘀相夹杂的正虚证按频数高低排列为:气虚证>阳虚证>气阴两虚证。6.慢性肾衰的常用药物(前20味):茯苓、白术、半夏、陈皮、泽泻、大黄、附子、党参、黄连、丹参、黄芪、生姜、炙甘草、山药、猪苓、竹茹、车前子、当归、紫苏叶、枳壳;他们的性味多属于辛甘淡苦,归脾肺肾胃经为多;并对常用药的前10味进行配伍分析;结论:通过对慢性肾衰医案的挖掘分析,得出多位医家对慢性肾衰在发病、病位、病因、病机、证侯、经验用药等方面的共性认识,并应用于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促进临床对慢性肾衰的诊疗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