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我国教育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大学校园在过去短短几年经历了空前的建设浪潮。随着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更新,大学职能、办学模式、教学方式等各方面都发生了质的转变,教育大众化、终生化和结构多样化成为21世纪大学的发展方向,大学校园的建设模式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同时,随着高校的大幅度扩招,在就业压力、社会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下,在校大学生的行为心理特征也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寻找大学校园与大学生空间需求之间的契合,以创造真正适合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空间环境。 本文在社会学、心理学、环境行为学等学科理论指导下,以大学生行为心理需求为出发点,通过追溯国内外大学的发展历程,从不同角度归纳出我国现有大学校园空间的多种形态模式。对各类校园开放空间进行了实地调查、评价和比较研究。在调查了近二十所大学校园基础上,选择四川大学华西校区等八个典型案例进行重点分析,总结出校园开放空间中大学生的认知和交往行为模式,对空间的可识别性和可交往性作了深入剖析。研究得知,校园开放空间的可识别性由空间自身的结构特征和空间主体的认知行为特征两方面因素共同决定;而空间的可交往性则与空间形态、空间尺度、空间距离、空间设施等密切相关。 基于此,提出了适合我国高校具体情况的校园开放空间设计与改造的可行性建议,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空间连续性和空间方位感,具体措施包括加强主干道的连贯性、强化区域之间的联系、加强局部的同一性以及突出开放的校园中心等;二是创造更多的随机交往场所和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的复合空间,以形成多层次的随机交往空间,最终营造有活力的大学校园。论文最后辅之以西南交通大学新校区建筑艺术馆外环境设计试作方案,作为本文研究结论应用的一次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