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pylzovi)属于鲤形目(Cypriniformes)裂腹鱼属,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黄河上游的干支流水域,是当地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本研究以我国西部黄河流域不同水域的黄河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pylzovi)种群为研究对象,应用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与细胞色素b基因(Cyt b)序列,分析不同生境或水系黄河裸裂尻鱼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组成,初步探讨了不同水域黄河裸裂尻鱼种群间的遗传组成和结构。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采用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对不同水域黄河裸裂尻鱼种群进行序列分析,研究不同水域黄河裸裂尻鱼的遗传组成和变异。合并NCBI下载的15尾黄河裸裂尻鱼Cyt b序列进行分析,比对后获得Cyt b序列长为1137bp。结果表明,所有序列中,共检测到335个碱基替换位点,替换比例为29.5%;简约信息位点数为304,占变异位点总数的85.6%;所有序列中,A、T、G和C的含量分别为25.5%、30.9%、17.0%、26.6%。在不同水域黄河裸裂尻鱼种群个体中,共检测到55种单倍型。除2种单倍型在超过2个种群间共享,5种单倍型在2个种群间共享外,其余的线粒体DNA单倍型,在各地区种群之间不共享。用软件计算出Cytb基因群体间Kimura 2-parameter遗传距离,种群内Kimura 2-parameter遗传距离和种群间的平均分化度,其中,种群内遗传距离最大的为都兰种群(0.143)。中性检验值和错位分布图分析表明大通河(DTH)和广通河(GTH)种群可能发生过群体扩张事件;分子方差(AMOVA)分析表明12.08%遗传差异来自于不同种群间,87.92%的遗传差异来自于种群内部;用Network绘制单倍型网络图分析发现都兰(DL)种群具有明显的地理性差异;构建Cytb序列贝叶斯法聚类树结果表明,不同地区黄河裸裂尻鱼种群呈现一定的遗传组成差异,但各种群中的单倍型没有聚成独立的分支,相互散布在不同的分布群中,呈现一种混杂的分布格局。采用D-loop基因序列对不同水域黄河裸裂尻鱼种群进行序列分析。比对后获得d-loop序列长为896bp。结果表明,所有序列中,共检测到88个碱基替换位点,替换比例为9.8%;简约信息位点数为52,占变异总数的59.0%;所有序列中A、T、G和C的含量分别为31.5%、31.6%、14.8%、22.1%。在不同的水域黄河裸裂尻鱼种群个体中共检测到66个单倍型,除3种单倍型在超过2个种群间共享,5种单倍型在2个种群间共享外,其余的线粒体DNA单倍型在各地区种群之间不共享。用软件计算出Cytb基因群体间Kimura 2-parameter遗传距离,种群内Kimura 2-parameter遗传距离和种群间的平均分化度,其中种群内遗传距离最大的为格尔木群(0.017)。中性检验值和错位分布图分析表明各种群未曾发生过群体扩张事件;分子方差(AMOVA)分析表明5.42%遗传差异来自于不同种群间,94.58%的遗传差异来自于种群内部;用Network绘制单倍型网络图分析发现都兰(DL)种群具有明显的地理性差异;构建D-loop序列贝叶斯法聚类树结果表明,不同地区黄河裸裂尻鱼种群呈现一定的遗传组成差异,但各种群中的单倍型没有聚成独立的分支,相互散布在不同的分布群中,呈现一种混杂的分布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