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觉知问题的研究是《Science》在创刊125周年时提出的125个科学前沿问题之一。目前对于视觉注意与视觉觉知之间的关系,有些人认为注意和觉知是紧密相连的。当注意到一个物体,就会觉知到它许多的属性;当注意从该物体移开,该物体就会从意识中消失。正因为存在这种紧密的关系,许多研究者提出,即使注意和觉知不完全相同,这两个过程也是难以区分的。另一方面,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注意和觉知是不同的现象,它们之间拥有不同的功能和神经机制。然而,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至今尚未形成一致的观点。因此,探究注意和觉知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心理学乃至神经科学领域的重要问题。由于注意是一个相对较为宽泛的概念,如注意可划分为空间注意、客体注意等不同的注意类型。因此,有研究者提出若要真正搞清注意和觉知之间的关系,就需要考察不同的注意类型与视觉觉知之间的关系。目前对于低水平的空间注意与视觉觉知之间关系的研究已基本形成一致的结论,即空间注意与视觉觉知在功能上是能够相互分离的,并且该结论在以盲视病人和正常人为被试的研究中均得到证实。但是目前对于客体注意与视觉觉知之间的关系少有研究涉及,仅有的几项研究间也未能形成一致的结论。相比于空间注意,客体注意所涉及的神经机制更为复杂,而且其与视觉觉知所涉及的神经机制相关程度更高,因此探明客体注意和视觉觉知之间的关系能够进一步推动视觉注意与视觉觉知之间关系研究的发展。如前所述,本论文的主要目的旨在考察无觉知条件下的客体注意效应,共包含两项研究,分别从目标无觉知(研究一)和客体无觉知(研究二)两个方面来系统地考察无觉知条件下的客体注意效应。研究一包含两个行为实验和一个脑电实验。本研究旨在考察目标无觉知条件下的客体注意效应。实验1采用经典的双矩形线索范式考察了该问题。实验结果发现,在目标无觉知的条件下出现了客体注意效应,具体表现为目标出现在无效提示相同客体位置被试对目标判断的反应时要快于目标出现在无效提示不同客体位置被试对目标判断的反应时。实验2同样采用双矩形线索范式,但与实验1不同的是,目标出现在矩形四个端点的概率相同。换言之,消除线索的预测性,目标出现在被提示客体和未被提示客体中的概率相等。实验结果发现,消除线索的预测性仅会对目标无觉知条件下的空间注意效应产生影响,而对目标无觉知条件下的客体注意效应无明显影响,表明无觉知条件下的客体注意效应不会受到线索有效性的干扰。实验3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目标无觉知条件下的客体注意效应及其神经机制。实验结果发现,相比于目标出现在无效提示不同客体位置,当目标出现在无效提示相同客体位置时能够在脑后部诱发出更负的N1成分,这提示当目标出现在无效提示相同客体位置时能够诱发出更大程度的激活,进一步说明在目标无觉知的条件下能够出现客体注意效应。结合上述三项实验结果,研究一主要发现了在目标无觉知的条件下能够出现客体注意效应。研究二同样包含两个行为实验和一个脑电实验。本研究主要从客体无觉知的角度考察了不可见客体能否引导注意的分配,从而产生客体注意效应。实验4在Zhang和Fang(2012)实验范式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探究了不可见完整轮廓客体是否能够产生客体注意效应。实验结果发现,在不可见完整轮廓客体的条件下出现了客体注意效应,表明不可见完整轮廓的客体能够引导注意的分配,从而产生客体注意效应。实验5采用与实验4相同的实验范式,探究了不可见虚拟轮廓客体能否产生客体注意效应。目前鲜有研究对这一问题进行考察。实验结果发现,在不可见虚拟轮廓客体的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客体注意效应,表明被试能够通过无意识加工将其不完整的轮廓补全形成完整的客体表征,从而产生稳定的客体注意效应。实验6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了客体无觉知条件下的客体注意效应及其神经机制。实验结果发现,目标出现在无效提示相同客体位置比目标出现在无效提示不同客体位置能够在脑后部诱发出更负的N1成分,这进一步说明在客体不可见的条件下依然能够出现客体注意效应。除此之外,该结果也说明形成客体注意效应的心理机制与注意的传播有关。结合实验4、实验5以及实验6三项实验结果,本研究从客体无觉知的角度证实了在客体无觉知的条件下同样能够出现客体注意效应。综上所述,本论文得到如下结果:(1)在目标无觉知的条件下能够出现客体注意效应且不受线索有效性的影响。(2)无论边界轮廓是否完整,不可见的客体都能够引导注意的分配,从而产生客体注意效应。(3)无论是目标无觉知的客体注意效应还是客体无觉知的客体注意效应均与200毫秒左右在脑后部所诱发出得更大程度的激活相联系。(4)客体注意效应能够在无觉知的条件下依然存在,表明客体注意与视觉觉知在功能上是能够相互分离的。(5)形成客体注意效应的心理机制与注意的传播有关。总而言之,通过本论文的两项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结论:无觉知条件下能够出现客体注意效应,客体注意与视觉觉知之间在功能上是能够相互分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