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城市建设用地作为城市人口和经济的载体,呈现出快速扩张的发展趋势。然而,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用地面临着用地需求激增与土地供应的有限性,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失衡,布局混乱等矛盾,科学利用城市建设用地势在必行。本文以长沙市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数据和POI数据分析了1990-2017年长沙城市建设用地的规模、布局和形态的变化特征,并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了长沙城市建设用地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形成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长沙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速度和扩张强度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中期扩张速度和强度最大的特点。各区(县)扩张速度和强度的时空差异与其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建设基础密切相关。(2)长沙城市建设用地的重心经历了从东—北—西的动态变化过程,扩展方位经历了从SE到W、SW的空间转换过程。长沙市居住用地、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以“单核心”形式布局;绿地和广场用地以“双核心”的形式布局;交通设施用地以“多核心”形式布局。(3)长沙城市建设用地总体以“团状”和“星状”扩展为主,扩张模式经历了填充—外延—填充的变化过程,紧凑度指数逐年减少,非紧凑性特征与外延式扩张的良好重叠说明外延型扩张往往会导致城市建设用地松散,造成城市用地不紧凑。(4)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并结合长沙城市发展的实际,归纳了城市建设用地变化的影响因素为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并运用逐步回归方程得出了社会经济因素的核心驱动因子是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和人均住房居住面积。(5)长沙城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受经济驱动力、政策调控力、自然制约力和社会推动力的综合作用,其中经济驱动力是根本,政策调控力是保证,自然制约力是基础,社会推动力是催化剂。不同时段的驱动主导因素不同造成了长沙建设用地规模、布局和形态变化的差异。1990-2000年,主要受城镇化、“一点一线”战略、园区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影响;2000-2010年,主要受中部崛起战略、行政中心搬迁和城市规划等影响;2010-2017年,主要受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和一体化建设、城市交通建设的牵引和城镇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追求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