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单音音译外来语素在构词方面显示出极强的构词能力,成为汉语语素系统重要的一部分,已经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然而,之前的研究多是对单音音译外来语素的静态描述,如来源,分类,判定,意义,用法,产生的社会原因等,而极少论及单音音译外来语素产生与演化的认知动因和机制。因此,本文将在非范畴化视角下围绕如下三个问题展开:1)汉语单音音译外来语素有哪些表现形式?2)汉语单音音译外来语素是如何形成的?3)汉语单音音译外来语素构词的非范畴化机制是什么?基于前人的研究,本文采用描述性和解释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描述性研究主要是对通过新词词典和网络收集的语料进行特征呈现,描述和分析;解释性研究主要是运用非范畴化理论,包括范畴化,去范畴化和再范畴化,以及突显、隐喻机制对单音音译外来语素的产生,演变以及构词进行认知阐释。经分析探究,得出以下结论:1.汉语单音音译外来语素原本并不是语素,而是无意义的音节,参与对外来词的摹音,因此在音译外来词中的位置比较固定。2.在非范畴化过程尤其是去范畴和再范畴的作用下,它们才得以产生。在此过程中,经过一轮的去范畴化和再范畴化,语义上,它们从无义音节演化为有意义的语素,代表外来词的意义;有些语素经过进一步的去范畴化和再范畴化,产生出更多的引申意义。在句法功能上,单音音译外来语素在构词时可以充当中心成分,修饰成分或是补足语,作为语素在构词中的位置较为灵活,可前,可后,亦可独立成词。3.汉语单音音译外来语素参与构词的非范畴化机制主要有认知突显以及隐喻转喻。基于原型意义上的构词主要是通过名词性语素的物性角色及谓词性语素的论元角色的突显,使得单音音译外来语素能够与相关的语素组合;基于引申意义基础上的构词主要通过隐喻和转喻,使得单音音译外来语素的构词组合更加广泛。本文基于认知非范畴化理论对汉语单音音译外来语素的研究旨在丰富相关研究,并为实际教学,语言运用和以后的研究提供一些启示,同时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也为以后的研究提出点滴建议,值得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