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老年股骨颈骨折(F N F)是骨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由于骨质疏松、老年人髋关节周围肌肉群退变所致,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随着我国老年人的增多,其发病率随之增加,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生理、心理和经济上的负担。其中部分患者需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股骨偏心距(FO)重建非常重要,如重建不满意,将不同程度影响髋关节功能,但国内对此尚未引起高度重视。本课题探讨股骨颈骨折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股骨偏心距重建对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广州军区武汉总院的病历系统及PACS影像学系统收集广州军区武汉总院骨科自2010年01月至2012年01月所有股骨颈骨折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的病历、影像学资料及随访资料并整理、分析。根据预先制定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剔除和脱落标准筛选研究对象,对于纳入研究范围内的所有患者制定随访计划,进行定期随访,随访内容主要为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情况及影像学资料。在东软软件提供的计算机X线图形系统下阅读骨盆正位片,测量术后患侧髋关节与健侧髋关节的股骨偏心距,若两者F O的差别小于4mm的则视为股骨偏心距得到重建,将入选患者分为重建组与未重建组。依据最后一次随访时所测定的Harris评分评定髋关节的功能,对重建组与未重建组进行统计学处理,最后结合文献分析FO是否重建和术后髋关节功能改善的相关关系。结果:共收集从2010年01月至2012年01月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病例50例,按照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入选30例。男10例,女20例,年龄62-82岁,平均71岁。对30例单侧人工全髋置换术(T H A)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2年,平均9个月。将术后手术侧F O与健侧相比较,根据标准,有22例患者达到要求。其余8例手术后F O的差别大于4mm。30例术后患侧F O测量结果为(35.95±5.55) mm,健侧F O为(37.01±4.22)mm。根据Harris评分标准评定:优25例(83.3%),良3(10%),可2例(6.67%),总优良率93.3%。30例均未发生髋关节脱位,4例出现髋部疼痛,其股骨偏心距与健侧相比,差值均大于4mm。结论:股骨颈骨折人工全髋关节术中股骨偏心距重建是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影响因素,术中应尽可能重建股骨偏心距,使髋关节功能得到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