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贫农团研究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50776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根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制订和执行了依靠雇农、贫农,联合中农,反对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革命路线。中共领导的土地改革对于它在这场激烈较量中最终获胜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意义。中共为夺取政权,就必须充分动员起拥有巨大人口资源和爆发能量的农民,以拥有战胜国民党的最大政治资源。于是,1931年起由贫雇农组成的动员组织--贫农团诞生了。 贫农团分乡村两级,乡设贫农团主席,下辖贫农团干事。村设小组,一般一村一个小组。贫农团内部的领导机构是贫农团委员会,一般包括5至9名委员(或称贫农代表),设主席,规模较大者设副主席。下设贫农小组,是贫农团日常活动的基本组织单位。委员由贫农小组推举或者全团大会选举产生,各有分工。 贫农团的主要活动,一是发动群众,全面展开分配土地运动,彻底摧毁封建剥削的经济基础;二是打击地主、富农的破坏活动,使土地革命的果实真正落在广大农民群众手中。在贫农团的积极工作下,苏区的各项工作取得较大进展。解放战争时期的贫农团也起到了领导土改和改变乡村权力结构的预期目的。土地革命摧毁了农村旧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和促进了苏区和解放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农村的阶级结构和权力结构;翻身农民一方面积极参加红军、游击队或运输队,支援革命战争,另一方面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生产和地方政权的建设中去,巩固了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但是,贫农团存在严重的“左”倾错误,如肉体上消灭地主,经济上消灭富农;大搞阶级升级,把中农错划成地富;工作过粗、方法简单、速度过快、理论与实际脱节等。这一切都给土地革命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也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纵观贫农团组织,在三十年代它就是一个为深入发动土地革命而诞生的群众性动员组织;四十年代的贫农团则起到了短暂的权力机构的性质。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贫农团问题是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分析和研究这一时期的贫农团问题,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正确认识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的互动关系以及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揭示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当下正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时刻,研究贫农团可为现今社会解决农民问题提供历史依据和借鉴。
其他文献
学位
天聪六年,归化城土默特部归附后金,自此沦为内属蒙古,“尺地一民不能为我所有”,予取予夺皆由朝廷。从康熙年间开始,清廷从该旗境内划拨、征用了大片土地,在清末放垦之前,这里形成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