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与冲突——论胡风作为左翼文艺批评家的理论特色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871655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新文学在"五四"落潮以后进入"30年代文学"时期,开展了颇具规模的左翼文艺运动,在文艺思想上作出了重大调整,规定了创作的马克思主义和现实主义方向.这种调整既表达了中国新文学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接轨的渴望,也是新文学发展的一种必然.但政治意识对文学的过重侵入固然为新文学带来了新的气象和格局,也不可避免地催生了文学创作与批评中的庸俗社会学倾向,使文学在现实主义的旗帜下走向了非现实主义的道路.异质的发展引起了清醒的现实主义者的警觉.与国际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家卢卡契和布莱希特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中国的左翼文艺批评家胡风也对此种异质倾向展开了不懈的纠正和批判.作为左翼文艺阵营的一员,胡风文艺思想与左翼文艺思想有着大体一致的立场,主要表现为政治倾向上的同调、重内容轻形式的倾向和强烈的主观性和浪漫主义激情.但观念有融合并不代表差别被取消,二者之间又有着许多冲突.这种冲突在显性层面上表现为典型论的不同理解、两个口号之争、民族形式问题、主观论的批判与答辩这些事实的表现.隐性层面的深度碰撞则表现为创作和批评中对经验与体验的各自倚重、客观真实与主体真实的指向差异以及政治理性精神和个体感性认识的不同把握.胡风以"主体性"理论为主导进入文学批评,激活了批评主体、创作主体以及表现主体在文学批评和创作中的作用,纠正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中的庸俗社会学现象,具有不可抹煞的意义.
其他文献
论是我国古代一种历史悠久而又应用广泛的散文文体,科举制度实行以后,论又作为一种科举考试文体被选用。在唐代中后期,论曾一度取代诗赋而成为科举考试的主导文体。到了宋朝,论被
李泽厚的美学对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近年来他又相继出版了《世纪新梦》、《己卯五说》、《历史本体论》等新作,其美学思想又有新的发展.本文研究李泽厚的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