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贸易的不断深入,近几年里,中国的外汇储备急剧增长,2006年已经跃居全球第一,今年6月末已达到18088.28亿美元,对此,社会各界表现出特别的关注。特别是在目前全球范围内,各地金融危机不同程度的爆发、美国次贷危机等状况层出不穷的情况下,中国外汇储备规模是否过量,结构选择是否合理成为大家目前关注的焦点所在。
外汇储备是反映一国经济、金融实力的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其对宏观经济的调节能力日渐重要,因此保持一个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和合理的结构是促进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以外汇储备的相关理论为基础,采取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来对中国目前的外汇储备规模与结构的选择进行分析。
本文在对外汇储备的定性分析中,从外汇储备供求两方面做出了分析,中国外汇储备主要源自近年来的国际收支双顺差,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政策制度和特殊国情使然。外汇储备需求主要是用于正常的对外支付、外债还本付息、FDI利润汇出、干预外汇市场以及应付经济突发状况。
利用传统单一的比例法分析以及综合因素比例法的测算,理论结果显示中国外汇储备目前处于超额状态。通过协整分析,中国外汇储备与GDP、外债、FDI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且是同向变动的关系。短期内,中国外汇储备与本期GDP和本期外债、滞后一期的外债、滞后两期FDI的变动密切相关。在对中国外汇储备现状的分析中,主要分析了超额储备带来的通货膨胀、升值压力以及外汇管理难度加大的不利影响,指出中国源自于外债和短期投机资本流入的外汇储备是不稳定的,值得重视。
由于中国外汇储备构成数据可得性的限制,本文对国外公布的相关数据整理,以点带面的分析推导出中国的外汇储备资产仍然主要以外国国债和政府债券等低收益的资产为主,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近年来,中国也在不断调整美元资产的比重,以减少美元贬值带来的损失,尽管如此,中国目前持有的美元资产所占比重仍然过大,近2/3。基于多层次分析法,构建中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模型,结果认为中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应为美元42.99%,欧元21.25%,英镑26.43%,日元9.60%较为合理。
针对前面的分析,本文认为单一强调提高外汇储备规模,并不能够很好的稳定信心,不能有效的保证避免金融危机的爆发,多变的国际形势以及我国经济改革的各种政策对中国外汇储备规模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不认同外汇储备“越多越好”的观念。世界部分国家经济正处于衰退中,对于长期靠贸易推动经济增长的中国,是很危险的,最有效的出路就是加快扩大内需,关键在于社会保障体系等制度的完善。外汇储备的结构选择是建立在一定的规模基础上,如果管理不善,外汇储备将会遭到很大损失,也不利于国内经济发展和人民币信心的稳定。应适当降低外国国债和政府债券等资产比重,提高股权等收益性投资比重以提高外汇储备的整体收益,在币种的分配上,应多考虑到收益性,也应适当调整其比重,降低美元比重。由于当前国际形势的复杂性,中国外汇储备所处的两难境地,持有大量美元资产的高额外汇储备,美元贬值带来外汇储备资产缩水,如果大规模减持美元资产,又会使美元产生更大的贬值。所以改革应该是循序渐进的,认识到外汇储备管理的难度,我们也不应对外汇储备管理者提出过高的要求,可以借鉴一些国家成功的储备管理经验,逐步改善中国外汇储备投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