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文化传播的效果问题研究——以澳大利亚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形象考察为中心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ppy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传播的概念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指导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国政府对国家形象塑造的指导理念也已从对外宣传转化为对外传播,但是怎样面对异质文化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传播,还是需要攻克的难题之一。所谓异质文化,是在相对的意义上的一个文化人类学命题,它代表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意图,在文化整体中最具独特的个性魅力,也最能体现出与其它种文化的差异性。由于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文化圈和西方文化属于两种文化体系,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差异造成对彼此文化的误读的事情也时有发生,这种误读就是当中华文化向西方传播的时候的障碍。澳大利亚作为受西欧文化主导的社会,与传统中国社会文化互为异质文化,研究中国文化面向澳大利亚传播的现象,就对面向异质文化传播有典型的指导意义。   本文通过对澳大利亚本地发行量排名靠前的三大主流报纸的涉华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得出澳大利亚报纸中中国形象变化的特点。相对于对美国等西方国家,澳大利亚本地报纸媒体对中国关注度不高,报道总量有限。但是,无论在任何时期,澳大利亚本地报纸对中国经济都十分关注。澳大利亚本地报纸对中国基本持比较中性的态度,但是当两国发生外交摩擦时,否定和批评中国的趋势明显,喜欢从负面评论中国法律和人权问题。   从大众传播的视角来看,这种形象形成的原因,从本质上是由缘起于不同环境下的异质文化之间根源结构的不同造成的传播障碍造成的。正是由于文化之间深层结构的差异,造成了在观察彼此社会行为时的关注度多少的不同,以及观察领域、角度的相异。也正是这样的事实,让我们在解决异质文化之间传播的问题、从而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方面上出现绝望的情绪。然而,固然无法改变文化深层结构,让异质文化之间从根源上的距离缩短,但是,当我们对传播学理论进行探索研究之后,依然能够在从传播途径等方面入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树立值得信赖的信息源形象,保障传播渠道的畅通,扩大发布信息的领域,建立话语权等。
其他文献
品牌理论的研究可归纳为符号说、情感说、资源说、关系说四类。品牌社区(社群)理论则是“社区”理论在品牌关系理论中的新发展。2005年,Hollenbeck首次提出“反品牌社区(Anti-Brand Community)"这一概念,并认为“反品牌社区”的形成依赖于成员拥有共同的道德责任感、共同的目标以及为了对工作权利等问题做出回应,为线上、线下活动提供资源方面的支持。作者认为从品牌社区(brand c
期刊
本论文以《广州民国日报》(1923-1927)论说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分析与内容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窥探时局变动与报刊言论之间的互动关系。《广州民国日报》(1923-1927)论说主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