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戏曲电影从1905年拍摄的无声戏曲片《定军山》起步,经历了舞台艺术纪录电影、戏曲艺术电影、戏曲故事电影三个时期。河南自古以来就被誉为中国的“戏曲之乡”,形成豫剧、曲剧、越调三大剧种。本文依据中国戏曲电影的分期并结合河南地方戏的剧种,以古装戏曲电影和现代戏曲电影为框架对自1956年的《花木兰》至今的40余部河南戏曲电影给以梳理,从对理论的分析,文本的解读,并结合自己的观影观戏感受,总结得失。古装戏曲电影从如何展现名角魅力,纪录表演艺术大师的艺术成就和优秀的戏曲剧目为研究对象。常香玉、马金凤分别是著名的“豫剧六大名旦”之一,代表六大风格旦角流派。分别主演《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牛得草以豫剧丑角闻名中原,主演《七品芝麻官》。张新芳攻青衣,她着重刻划人物内心世界,主演《陈三两爬堂》。王秀玲攻花旦,唱做俱佳,主演《风雪配》。马骐攻演的老生、须生表演很具特色,《背靴访帅》是其代表作。丑角演员海连池《卷席筒》唱响中原。申凤梅是一位成绩卓著的越调表演艺术家,在《诸葛亮吊孝》、《收姜维》等三国戏中塑造的诸葛亮这一艺术形象深得观众好评。在越调旦角中,毛爱莲自成一家,唱腔独一无二,主演《白奶奶醉酒》。本文重点对这些优秀剧目搬上银幕后如何既保留了个人演唱、舞蹈的精华,又充分发挥电影技巧进行解读。以是否做到以戏曲艺术为本位,遵循戏曲表现的原有方式,使两种艺术的审美形式得到有机融合为审美标准。对河南现代戏曲电影的研究,从对曲剧《赶脚》《游乡》到申凤梅的越调《扒瓜园》和毛爱莲的越调《卖箩筐》做简要论述,而对给河南戏曲电影带来巨大影响和声誉的豫剧做重点分析、解读。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期的《朝阳沟》、改革开放时期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倒霉大叔的婚事》,到反映三农问题的《村官李天成》,如何做到既保留豫剧舞台艺术的精华,又融人了电影艺术的特点。对被称为河南戏曲电影开山人的导演路振隆的论述则是他在艺术实践基础上而得出的独到的针对河南戏曲艺术片的见解为重点。在剧本的改编,景的选择和处理上,演员在银幕上的表演,镜头的处理等方面的真知灼见。红极一时的河南戏曲电影如今面临着生存、发展的问题。有着深厚观众基础的河南戏曲如何与电影巧妙结合焕发出新春是本文试图探讨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