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自介导胞外还原偶氮染料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scsp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偶氮染料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类染料,染料废水具有结构复杂、色度高、难降解等特点,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威胁生物多样性及人体健康。生物处理技术中的厌氧—好氧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处理染料废水的技术,但是厌氧段反应速率缓慢,厌氧脱色成为偶氮染料完全生物降解的限速步骤。投加氧化还原介体是提高厌氧脱色效率的有效途径。但是投加外源介体存在成本高、难生物降解、有毒性,造成二次污染的弊端。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寻找在不投加外源介体条件下可以高效还原偶氮染料的菌株,研究微生物自介导胞外还原偶氮染料过程。提高染料废水厌氧生物转化速率,克服外源介体的弊端。研究内容包括偶氮染料高效降解菌株的筛选及菌株对偶氮染料的脱色特性研究,并对菌株自介导胞外还原偶氮染料的过程和机理进行了研究。实验从处理染料废水的醌还原菌群中分离获得了一株对偶氮染料具有脱色活性的希瓦氏菌Shewanella sp. XB,其对初始浓度为200 mg/L的直接耐晒蓝B2RL染料废水的最大脱色率可达97%。采用希瓦氏菌XB对偶氮染料脱色的优化控制条件是:最适温度在30~37℃之间;最适pH值在7~9之间;接菌量不低于0.15 g/L(干重);碳源乳酸钠的最适浓度为20 mmol/L。Shewanella sp. XB对浓度范围在100~5000 mg/L之间的直接耐晒蓝B2RL染料废水,脱色率均能达到95%以上。菌株XB在脱色偶氮染料过程中能够分泌蛋白质,进而强化高浓度偶氮染料脱色。考察了Shewanella sp. XB自介导脱色偶氮染料的过程和Shewanella sp.XB对其他生物脱色偶氮染料的强化作用。结果表明,好氧和厌氧培养的Shewanella sp. XB菌体完整细胞,能够在NADH和染料之间传递电子,使50 mg/L的酸性红B在60 min内脱色率达到95%。同时,好氧和厌氧培养Shewanella sp. XB的上清液能够强化包括醌还原菌和活性污泥在内的多种生物还原偶氮染料。促使醌还原菌QR-1对200 mg/L的直接耐晒蓝B2RL的24 h脱色率从5%提高至95%;活性污泥对200 mg/L的直接耐晒蓝B2RL的脱色率达到95%的时间从60 h降至26 h。Shewanella sp. XB在以乳酸钠、甲酸钠等有机物作为碳源厌氧培养的条件下能够分泌核黄素,菌株XB在以乳酸钠为碳源时是分泌核黄素的最适条件,培养24 h上清液中核黄素浓度达到0.24 mg/L。Shewanella sp. XB自介导胞外还原偶氮染料机理为,菌株XB在厌氧培养条件下分泌核黄素,核黄素作为氧化还原介体提高了胞外电子转移的速率,进而加快偶氮染料的还原。
其他文献
电子标书是招投标电子化发展的产物,是电子版的招标和投标文件,是标书发展的未来方向。本文从电子标书的概念着手,剖析了电子标书的关键技术,阐明了电子标书的发展现状,并在
近年来,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剧,水华爆发日益频繁。我国有60%的淡水水体存在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现象。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 MC)污染已经成为我国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各种膜分离已在分离过程中成为最新的技术之一。膜体系的发展有很大的前景 ,但膜的污染问题仍是一个难题 ,它限制了膜的广泛应用。文章概述了膜污染的机理、预防措施及其清洗
作为基本权利的举报权,是法治和民主政治的实质内容。在我国宪法和各种层次的立法中,均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公民的举报权,但举报人权利的立法保护构架仍存在着诸多缺陷,亟待制
当今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严重问题。面对日益严重的生存危机,如何处理和发展好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马克思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经济发展协调性和竞争力作为经济工作的六项主要任务之一。各地在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精神的过程中.都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为转变
笔者自2001年以来,运用自拟竹叶钩藤汤加减治疗小儿盗汗,收到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50例中,年龄最小者2岁,最大者11岁,男38例,女12例.
以客观性报道的五种操作策略为参照,运用内容分析法,对《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十年来的样本进行量化研究,得出结论:模糊消息源使用频次增加,直接引语和
教育法治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有效引领和有力支撑,加快推进、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尤其强调不断构建、完善系统完备、层次合理、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教育法治体系。从教育理论研
利用1949—2011年CMA-STI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分析了西北太平洋累积气旋能量(ACE)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ACE)的年代际变化主要分为1957—1967高值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