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维护和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21世纪的合格人才,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应给予高度重视,并做出应有的努力。目前国内外研究认为体育锻炼能改善人的心理状态,消除心理障碍和治疗心理疾病。但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受生物体育的影响,忽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和就业形势的严峻,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解决这一问题已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体育锻炼及体育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旨在探索一条通过提高高职学生体育运动量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本文运用体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采取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河北省8所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调查,并对体育运动量与心理健康的水平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达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比率为13.38%,较常见的有强迫、敌意、人际敏感、偏执、抑郁等症状;高职女生的焦虑、恐怖症状水平显著高于男生;高职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量不高,属中等水平。高职学生体育锻炼程度与心理健康状况一致,中等以上运动量体育锻炼更有利于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体育锻炼对高职男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都有提升作用,但具体到各因子上有明显性别差别。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与建议,充分发挥体育锻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对解决河北省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为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改进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更新教育观念,引导学生科学进行体育锻炼,为学校领导及教育管理部门进行体育改革决策提供理论依据,以便于学校体育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