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寰椎椎弓根显露置钉技术的影像学测量研究[目的]利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三维重建对椎动脉沟后弓高度小于4mm的寰椎进行置钉通道相关参数测量,探讨椎弓根显露置钉技术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从2015年4月至2015年6月行颈椎CT三维重建检查且排除上颈椎畸形、手术的病例患者90例,其中单侧或双侧椎动脉沟处后弓高度(椎动脉沟底高度)小于4mm的51例,共84侧。利用其图像数据行寰椎三维数字化重建,并分别测量置钉通道相关数据。[结果]本组患者中,椎动脉沟处后弓最低高度为(3.28±0.51)mm,侧块高度、宽度、与后弓移行处高度均可容纳3.5mm直径螺钉置入。0。-15。理想椎弓根螺钉钉道长度依次为(27.36±1.81)mm、(27.01±1.68)mm、(27.07±1.75)mm、(27.48±1.72) mm,椎弓根显露置钉技术钉道长度依次为(23.48±1.79) mm、 (23.87±1.84) mm、 (24.58±1.89) mm、 (25.56±2.01) mm,侧块螺钉钉道长度为(20.78±2.05)mm。螺钉通道5个重要截面CT值均值分别为椎弓根螺钉(701.89±141.48)HU、侧块螺钉(599.11±137.33)HU。0°-15°理想椎弓根螺钉钉道长度间无明显差异(P>0.05),O0-150椎弓根显露置钉技术钉道长度随内倾角增加而增长(P<0.05),且均比侧块螺钉钉道长(P<0.05),椎弓根螺钉通道穿过骨质CT值均值高于侧块螺钉通道(P<0.01)。[结论]利用椎弓根显露置钉技术可完成椎动脉沟处后弓高度小于4mm的寰椎置钉,且钉道长度损失不多,穿行骨量较大,预期把持力良好。第二部分:寰椎后路螺钉技术的临床选择策略[目的]探讨寰椎后路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选择策略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自2010年9月至2015年10月在中日友好医院骨科因寰枢椎脱位(atlantoaxial dislocation, AAD)行寰枢椎后路螺钉内固定术者共84例,男39例,女45例;年龄4-68岁,平均32.6岁。术前经影像学评估,分别测量寰椎椎动脉沟处后弓高度(椎动脉沟底高度)及后弓侧块移行处高度,将后弓、侧块在矢状面的形态分为3型。Ⅰ型为椎动脉沟底高度及后弓侧块移行处高度均大于4mm,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Ⅱ型为椎动脉沟底高度小于4mm而后弓侧块移行处高度大于4mm,行椎弓根显露置钉技术;Ⅲ型为椎动脉沟底及后弓侧块移行处高度均小于4mm,行侧块螺钉内固定技术。随访过程中以影像学评估置钉安全性,VAS评分、JOA评分、NDI指数评估临床疗效。[结果]84例患者168枚螺钉均成功置入。其中Ⅰ型63例,Ⅱ型16例,Ⅲ型5例。84例患者随访6-80个月。均于术后3-6个月间经CT观察到骨性融合,随访过程中未见椎动脉及脊髓损伤情况。7例在显露术野过程中出现静脉丛出血;5例行侧块螺钉固定的患者随访过程中无明显枕大神经功能障碍表现。手术前VAS、 JOA、NDI分别为(6.2±1.8)、(9.5±1.3)、(38.4±8.4),末次随访VAS、JOA、NDI分别为(2.3±0.6)、(14.8±2.6)、(18.5±7.7),手术前后相比较有显著改善(P<0.01)。[结论]以椎动脉沟底高度及后弓侧块移行处高度为参考,分别应用椎弓根螺钉技术、椎弓根显露置钉技术及侧块螺钉技术的置钉策略安全可靠,对寰椎后路螺钉内固定技术的选用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