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对平流层臭氧的损耗作用以及潜在的温室效应,大气中卤代烃的观测一直以来备受科学界的关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已经建立了30多个臭氧层损耗物质(Ozone Depletion Substances,简称ODS)的本底观测站,旨在研究世界各国停止生产和使用ODS之后若干年内滞留在对流层中的卤代烃水平及其对平流层中臭氧浓度变化的影响。随着工业化加速和经济迅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生产和使用氟氯烃的大国,其排放和淘汰CFCs、HCFCs以及其它卤代烃的情况受到各国关注。但我国大气环境相关数据还十分缺乏。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其卤代烃的使用和排放在我国占有相对重要地位。本研究利用预浓缩-GC-MS方法,以大气中7种主要的痕量ODS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包括珠江三角洲在内的中国岭南地区的区域分布特征以及本底浓度水平,观测其日变化、季节变化特征,并对各种ODS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初步估计和预测,目的在于揭示近几年中国在《蒙特利尔议定书》及其一系列修正案的影响下ODS的生产、消费、排放情况及区域大气浓度水平。 区域分布特征方面,珠三角地区多数卤代烃(除CH3Cl外)总体上在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市(深圳,香港,澳门,广州)有较高的浓度水平,而CH3Cl则在鼎湖山森林地区高于城市地区。与全球本底值比较,珠三角地区大气中CFC-12,CFC-11,HCFC-22以及CH3Cl的浓度高于全球本底值,尤其是HCFC-22和CH3Cl与本底值的浓度差别较大。以Cape Grim的观测值作为对比,广州和鼎湖山HCFC-22的浓度分别比Cape Grim高了324.9pptv和136.3pptv,是全球本底值的2~3倍;氯甲烷的浓度比本底高了291.1pptv和481.0pptv,是本底值的1.6~2.0倍,显示出该地区是HCFC-22和CH3C1的强源;CFC-113和CCl4的浓度与本底值相当,表明已经不存在它们的局地排放源。 广州4种CFCs浓度表现出较明显的季节差异性,峰值出现在气温较高的夏秋季节,并且各卤代烃的月均值与气温呈正相关,各种CFCs的平均浓度都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