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课题采用正常裸鼠的胃周结缔组织及不同时期的裸鼠人胃癌原位移植唐与瘤周组织作为试验材料,采用5-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双染色法对胃周及瘤旁结缔组织、肝脾实质、肿瘤实质及包膜中的血管、淋巴管进行观察,进而阐明:(1)不同周龄的正常裸鼠胃周淋巴管、血管的变化规律;(2)不同时期荷瘤裸鼠胃癌胃周淋巴管、小血管的分布及变化规律,为进一步研究胃癌的淋巴管及微血管的微转移规律提供理论基础;(3)胃癌胃周淋巴管、小血管之间的解剖关系,为进一步证明外周淋巴道与血道转移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基础;(4)肝脾实质淋巴管及血管的分布;(5)肿瘤实质、包膜淋巴管与血管的分布、形态.结论1.6、10、14周龄的成年裸鼠之间胃周结缔组织中淋巴管、血管的大体形态没有明显变化.2.正常裸鼠与早期荷瘤裸鼠胃周结缔组织的淋巴管及血管有部分处于静息状态,表现为无管腔的实性结构.3.正常与荷瘤裸鼠淋巴管的不规则程度较血管高.4.在肿瘤原位生长期,胃周结缔组织中淋巴管、血管的形态变化与正常裸鼠没有差异.5.在肿瘤浸润生长期、肝转移期,胃周结缔组织中淋巴管的密度增加,淋巴管的管径增粗;但血管的变化以管径增粗为主.6.肿瘤实质中存在开放状态的淋巴管分布,并可能成为早期淋巴道转移的途径之一;也可能是淋巴道转移先于血道转移的原因之一.7.晚期原位移植瘤的瘤周血管可能与淋巴管存在相互沟通现象.8.肝脾实质中存在淋巴管分布,肝组织的淋巴管分布于汇管区,肝小叶中不存在淋巴管分布,除汇管区的血管染成蓝色外,肝窦及小叶中央静脉不表现ALPase活性;脾淋巴管主要分布于脾小体之外,脾小体中不存在淋巴管的分布,脾实质的血管主要分布于脾小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