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期关于幼儿绘画的研究皆证实了儿童画的独特意义,众多学者更是将其看成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面镜子用来研究幼儿的心理发展。与此同时,3-6岁幼儿处于语言综合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的幼儿迫切需要一种便于被理解和接受的表达方式去满足内心的情感需要,绘画便是其最佳选择,幼儿通过在绘画过程中的“说画”向外界讲述他们眼中的世界。有准备地回应和引导幼儿“说画”是提高幼儿绘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也是教育工作者解读幼儿内在情感和心理发展特点的最佳时机。本研究采用参与性观察法和文献法,对大连市某幼儿园6个班级的72名幼儿进行观察,其中大中小班各24人(男女人数均等),每名幼儿参加绘画活动两次(主题画和自由画各一次)。运用自编的《3-6岁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的“说画”内容记录表》,观察3-6岁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的“说画”现象,并记录绘画主题、幼儿性别、年龄等因变量以便研究幼儿“说画”的影响因素。同时,本研究运用通过文献法收集资料,经过填入、扩充、搭桥、浮现四个步骤编制《3-6岁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的“说画”类型编码表》,将记录好的数据依次录入编码表中,并结合教学日记总结3-6岁幼儿在绘画活动中“说画”的类型及其特点,继而探析回应和引导幼儿“说画”的策略。通过对3-6岁幼儿绘画活动中“说画”的内容进行分析,将“说画”的类型分为幼儿对自己“说画”的自我指导型、自问自答型、字词游戏与重复型、回忆联想与想象型、情绪表现型和命名评价型;对同伴“说画”的交流作品型、回忆联想与想象型和命名评价型以及对教师“说画”的寻求帮助型、告状型、询问型和表述作品型。并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3-6岁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的“说画”具有泛灵性、投射性、再现性、创造性、模仿性、审美性的特点。本研究对幼儿“说画”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后得出:幼儿年龄与“说画”显著相关,进行相关分析后发现,幼儿对自己“说画”中的自我指导型、回忆联想与想象型和情绪表现型以及对同伴的全部“说画”类型皆存在极其显著的年龄差异。同时,幼儿性别的主效应存在于幼儿对自己“说画”的自我指导型和命名评价型“说画”中。但研究未发现绘画主题的主效应,相应地,幼儿性别与绘画主题的交互效应不显著。与此同时,从教育日记中发现教师回应态度对幼儿“说画”存在一定影响。研究者对研究结果分析后,为教师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在画前“说画”方面,教师可以运用借形想象法,激发幼儿的创造性;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培养幼儿的审美性;实施综合艺术教育,呵护幼儿的泛灵性。在画中“说画”方面,教师应耐心倾听幼儿“说画”,深入解读幼儿的心理;运用对话教学方式,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采用形意结合的示范教学方式,积累幼儿的再现经验。在画后“说画”方面,教师应改变评价模式,尊重幼儿的模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