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断层避让距离研究

来源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 被引量 : 9次 | 上传用户:minghao1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汶川特大地震产生的震害历史罕见,尤其是沿着地表破裂带,房屋成带倒塌,由断层错动带来的地质灾害也随处可见。随着灾后重建进程的不断推进,地表破裂带附近的农居重建,以及大型工业设施的抗震设计,都需要有合理的地震输入,尤其要避免由地震引起断层永久位移造成建筑物的倒塌,地震地表永久位移、地表破裂带宽度的合理估计则是很必要的。此外,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也逐年增加,尤其像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长距离工程,跨越江河、峡谷的公路铁路桥梁,以及穿越高山的隧道,都不可避免要穿越地震活动性较高的地区或断层。地震断层产生的永久位移对这些工程产生的震害危害性极大。这就使得对地震地表永久位移危险性和地震动的危险性分析同等重要,两者都是工程结构的地震输入。本文从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附近震害调查入手,详细介绍了地震地表破裂带附近建筑物震害的特点。调查发现,地震地表破裂带对震害的直接影响距离是有限的,破裂带附近也存在一些完好建筑物,但是跨越断层的建筑物则全部垮塌,无一幸免。而地震地表破裂带来的次生灾害,如大型滑坡、崩塌等,则影响范围大大增加。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宽度略小于建筑物完全倒塌的宽度,上盘建筑物的倒塌宽度略大于下盘建筑物的倒塌宽度,两者近似相等。逆冲断裂引起的地表破裂带宽度范围内的建筑物倒塌特征明显,均由不均匀的地表永久位移引起的倾倒、倾覆。认识到地震地表破裂带附近震害的特点,为了提出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断层避让距离,文章借鉴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建立了地震地表永久位移的概率估计模型。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很早就应用于估计地震动、场地液化和滑坡,但一直没有应用到地震断层引起的地表永久位移的估计。总的说来有两个原因,其一,地震引发的地表永久位移范围相对很小,破坏威力虽然巨大,但破坏涉及到震源机制、区域地质和岩土材料的特性,远不像地震动在弹性体内传播一样明了;其二,通过区域地震活动性、区域地震地质调查,对重大和重要工程的选址,一般也采用“避让”的方法进行。最后,通过对龙门山断裂的构造背景分析,以及地震活动性分析,应用建立起的地震地表永久位移概率分析模型,计算了未来100年内10%超越概率水准下的地表永久位移,从而提出了灾后重建的避让距离约为10m,并简要提出避让措施。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地下矿山开采越来越多,爆破工程规模不断扩大,爆破药量也在逐渐增大,爆破地表振动效应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爆破振动危害也成为国民经济建设中一个重要的环保问题。对此各国学者做出了艰苦的研究和探索。然而,由于爆破地震波强烈的随机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即便是爆破地震波的传播规律这样似乎简单的问题也未得到完整的认识。尤其是爆破地表振动效应研究所面临的
在高层、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中,为控制结构水平位移过大经常在芯筒与外排柱之间设置伸臂构件,以提高结构的抗侧刚度。水平伸臂构件一般设置在建筑设备层、避难层空间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加固修复混凝土结构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新型加固技术。碳纤维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的优点很多,如适用范围广、加固效率高、施工工期短、附加荷载小
近年来几次大地震的强震观测资料和近场强地震动的模拟研究表明,由于破裂方向性效应等因素的影响,近场特别是断层附近存在比较强的速度脉冲。速度脉冲一般峰值较大,周期在1~3
钢筋混凝土结构冲切与剪切问题的研究已近百年,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由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至今仍未能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预测冲剪强度及破坏模式的办法。通过试验研究来
众所周知,结构从投入使用开始,就面临着环境的侵蚀、材料的老化、荷载的长期作用、突变效应以及疲劳效应等因素的耦合作用,这将难以避免地引发结构的抗力衰减和损伤累积,最终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iber reinforced polymer,简称FRP)因为其轻质、高强、耐腐蚀等优点已经在结构加固工程中被广泛采用,而外贴U型纤维布是最常见的钢筋混凝土梁抗剪加固方式
本文以深圳市建科大楼基础工程为研究对象,对现场基础沉降进行了长达一年半的监测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最终沉降量的确定方法;在对现有规范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理论计
旧沥青路面的再生利用既可以保护环境又可以节约自然资源,从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角度来看都有明显优势。在寒区,低温抗裂性能是沥青路面的关键路用性能之一,老化对其有重要的影响
岩石类材料的动、静态本构模型的研究一直是整个岩土学科研究的基础和最为关键的部分。然而岩石类材料的动态力学特性研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材料动态性能的应变率相关性规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