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无产阶级政党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功的根本保证。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推进群众工作、密切党群关系已成为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世情、国情、党情和民情的深刻变化,坚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根本点和出发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在新形势下做好党的群众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立足当代中国社会实际,在深入解读习近平同志有关群众思想观点的文献基础上,较为全面地论述了习近平同志人民群众观形成的理论资源、主客观环境、丰富内涵,以及理论与现实意义,为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发挥党的政治优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障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阐述习近平群众观形成的理论资源与主客观环境。马克思恩格斯两位革命导师在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中所形成的群众观、列宁在指导俄国革命以及苏联建设中形成的群众观、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核心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过程中形成的群众观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都是习近平群众观形成的理论资源。习近平的群众观形成还得益于家庭的熏陶、优秀共产党人的榜样作用、长期与人民群众接触的基层工作实践,以及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处理党群关系的经验教训。此外,当前党群关系的张力也进一步促进了习近平群众观的形成。第二章全面论述了习近平群众观的主要内涵。习近平的群众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博大精深、深刻丰富,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内容: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我们党要坚持人民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我们党要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净化政治生态,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强调中国梦就是人民的梦。第三章深刻揭示了习近平群众观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习近平的群众观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当代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新时期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思想武器,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加强习近平群众观的研究在当下不仅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有利于全面依法治国和司法公正的推进,有利于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有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和中国梦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