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带是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重要产物,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岩浆-矿化过程,成矿带内发育了大量金、锑、铅、锌、银矿床。扎西康铅锌银锑矿作为区内最大的Pb-Zn矿床,其成矿作用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然而,已有研究并未阐明控制特提斯喜马拉雅带铅锌矿床形成大型矿床的核心要素。因此,通过将扎西康与一些中小型铅锌矿床进行成矿地层、控矿构造、成矿流体、金属物质来源等方面控矿要素的系统对比,有望识别出区内铅锌成矿的关键控制要素。本文选取成矿带内的吉松铅锌矿为研究对象,对其展开野外地质考察、矿相学、H-O同位素、S-Pb同位素、绢云母Ar-Ar年代学研究工作,并结合已有研究成果,总结了特提斯喜马拉雅铅锌成矿带的成矿规律和成矿模式。吉松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带东部南缘的小型铅锌矿床。矿体关键受北东向逆断层控制,矿石矿物通常为黄铁矿和少量绢云母等。根据脉体的穿切关系,成矿过程可大致分为4个阶段,即毒砂—黄铁矿—石英阶段、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石英阶段、方铅矿—闪锌矿—毒砂—方解石阶段和石英—方解石阶段。对含矿石英脉内的石英氢氧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其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水并混合少量大气降水。总结前人硫、铅同位素数据可知,成矿物质主要来自花岗质岩浆或变质基底,地层的贡献较小。对硫化物共生的蚀变绢云母Ar-Ar测年表明,成矿作用发生于16.6±0.20Ma,确定其形成于印-亚板块碰撞的后碰撞阶段。综合分析,认为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带内后碰撞阶段的铅锌成矿规模主要受流体对流循环系统的规模控制,对流循环系统规模越大成矿能力越强,反之越小。对流循环系统的规模又受热源和构造系统的控制。首先,热源主要是区内中新世的淡色花岗岩;其次,张性断裂系统的规模和持续时间也控制着对流循环系统的规模和持续时间。只有热条件和构造条件均符合的时候才会形成较大规模的矿床,例如扎西康铅锌银锑矿。吉松铅锌矿虽然有较高的成矿温度,但是构造系统以挤压为主,不利于大规模流体对流循环系统的发育,因而成矿规模较小。综上所述,特提斯带的后碰撞铅锌找矿重点应放在穹窿和藏南拆离系附近正断层系统,而挤压逆断层系统也有成矿潜力,但成矿规模可能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