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复制肝硬化早、中、晚期大鼠模型,通过测定H2S在门静脉血及下腔静脉血中的浓度,观察肝组织中CBS和CSE蛋白、CBSmRNA和CSEmRNA的表达,分析内源性H2S体系在肝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表达的变化,以探讨H2S在肝硬化中的作用,进一步为阐明肝硬化的发病机制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材料和方法:1.四氯化碳复合因素法建立肝硬化大鼠模型:40%四氯化碳棉籽油溶液给大鼠皮下注射,首次注射5ml/kg,后每隔4天注射一次,每次3ml/kg,共注射12次, 20%乙醇溶液作为唯一饮用液体,并给予高脂高胆固醇饲料。设立正常对照组大鼠,同期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剂量同实验组,采用标准饲养方法。根据预实验中肝硬化形成经验,在肝硬化发生过程的不同时期收集肝硬化大鼠标本,即实验组大鼠分3批,每批27只,分别在实验的第15天、第30天、第52天将大鼠用乙醚麻醉,收集血浆及肝脏标本,病理学确定肝硬化分期。2.结果观察:应用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进行肝硬化分期;测定门静脉及下腔静脉血浆H2S的含量;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肝组织中CBS、CSE的表达,并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半定量检测其蛋白表达的强弱,灰阶值越低说明表达越强;采用逆转录PCR技术(RT-PCR)检测CBS、CSE mRNA的表达,同时检测GAPDH的表达作为内参照,用凝胶成像分析系统半定量检测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以目的条带与GAPDH光密度的比值表示。实验结果计量资料采用SPSS 11.0软件描述实验数据特征,作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性分析,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肝硬化大鼠模型:根据病理学技术将大鼠分别确定为肝硬化早期组21只、中期组22只、晚期组20只、正常对照组10只。2.血浆中H2S的检测:正常及肝硬化早、中、晚期大鼠门静脉血中H2S浓度分别为369.73±43.39、276.29±24.64、182.82±36.08和131.94±23.67μmol/L;肝硬化早期、中期和晚期大鼠门静脉血中H2S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正常及肝硬化早、中、晚期大鼠下腔静脉血中H2S浓度分别为335.01±89.26、282.46±38.62、219.46±46.76和159.45±34.43μmol/L;与对照组大鼠比较,肝硬化早期、中期以及晚期大鼠的下腔静脉血H2S均显著降低。各组大鼠门静脉血与下腔静脉血相比,正常对照组和肝硬化早期组H2S浓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肝硬化中期组与肝硬化晚期组,门静脉血中H2S浓度明显低于下腔静脉,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 RT-PCR检测CBS、CSEmRNA的表达对照组、肝硬化早期、中期和晚期大鼠肝组织中CBSmRNA表达的R值分别为:0.47±0.09、0.58±0.13、0.71±0.20和0.89±0.09;CSEmRNA表达的R值分别是:0.80±0.08、0.99±0.23、1.16±0.20和1.41±0.29,说明各组肝硬化大鼠的肝组织中CBS、CSEmRNA的表达均明显强于对照组。将同期肝组织中CBSmRNA和CSEmRNA的R值相比,CBSmRNA的表达均明显低于CSEmRNA的表达。4.免疫组化检测CBS、CSE蛋白的表达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肝硬化大鼠肝组织CBS、CSE的表达阳性部位在胞浆。图像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肝硬化早、中和晚期组的CBS灰阶值分别为185.05±6.23、175.65±4.47、162.18±4.61和145.78±4.40;CSE灰阶值分别为172.85±3.50、166.68±3.78、150.94±7.69和134.57±5.28,说明各组肝硬化大鼠肝组织中CBS以及CSE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将同期肝组织中CBS和CSE的表达相比,CBS的表达均显著低于CSE的表达。结论:1.成功采用四氯化碳复合因素法制备大鼠肝硬化模型。2.肝硬化早、中、晚期大鼠门静脉血和下腔静脉血中H2S的含量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且H2S浓度随着肝脏病变的加重而逐渐降低;在肝硬化中期及晚期,门静脉血中H2S的浓度明显低于下腔静脉。3.肝硬化不同时期肝组织CBS、CSE蛋白的表达及CBSmRNA、CSEmRNA的表达均分别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且随着肝脏病变的加重表达逐渐增加;同一时期中CBS的表达均低于CSE的表达,表明CSE在肝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主要作用。4.内源性硫化氢体系CBS- H2S系统与CSE- H2S系统在肝硬化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