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十多年的市场化体制改革过程中,实行的是偏重效率的制度创新,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然而,经济发展的同时,收入差距过大、就业问题等很多民生福利问题还未得到解决,新的民生福利问题如阶层分化与利益冲突、人口不完全城市化等又开始出现。究其原因,以效率导向的非均衡体制改革与发展过度注重制度创新的经济绩效,忽视了制度创新的公平导向与社会绩效,从而导致具体的政策偏离了社会主义的两大基本原则,发展了生产力,而没有实现共同富裕,并由此引发了不利于民生福利水平提升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种种矛盾。近年来,“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学界对民生福利的关注程度不断提升,党和政府也对原有发展目标重新修正,将民生福利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奋斗目标。在这一背景下,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一套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的民生福利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体察民生、保证每一个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意义重大并且非常必要的。目前学术界对民生福利内涵的界定尚存在一些争议,但民生福利包含人的生存与发展已成为共识。本文从人的生存与发展出发,将民生福利定义在人民的生活状态与生活能力上,并具有历史性与阶层性双重特征。在我国当前的历史发展阶段,民生福利中反映人的生存的部分,重要性在不断降低,反映人的发展的民生福利内容,重要性不断增加。本文将广大人民群众作为民生福利评价的目标主体,并据此选取相关民生福利评价指标,进行民生福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为了脱离指标权重确定的过度主观性,也为了避免指标权重确定方法脱离经济涵义而过度数学化、庸俗化,本文在层次分析法对构建指标权重的基础上,采用区间权重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民生福利水平进行评价。最后,本文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现代化建设中的民生福利取向和民生福利监测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