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斯特顿诗歌中的基督教理想捍卫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hao_hao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初的英国文人切斯特顿(G. K. Chesterton,1874-1936)是一位维多利亚后期学富五车、知识识渊博的作家。他一生著作颇丰,作品多达百本,涵盖任何文学领域。在中国,他以侦探小说《布朗神父探案集》而闻名。不过,切斯特顿的文学生涯起始于诗歌创作。他用诗歌表达对于真理的追求,对于信仰的依赖。在他看来,诗歌简练而充满韵律的语言更能起到一种道德教化作用,因此成为他向世人转述自己宗教观人生观的一种媒介。他一生中诗作丰富,先后共出了七本诗集。这七本诗集反映了切斯特顿个人的信仰的改变与深化过程。本论文的中心任务是切斯特顿如何用诗歌语言来捍卫他最后所皈依的罗马天主教传承的真理。切斯特顿在中国乃至在国际上都属于少数不被研究作家之列,本论文试图唤起学界对于切斯特顿这个作家的研究兴趣,相信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他的很多观点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论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综合介绍切斯特顿的生平与诗作情况。这里作者试图历时表述他的生活背景与他的文学创作之间如何相互影响。其次便是文献综述,最后是对于全篇论文的主题的概述和对论文的安排布局。   第二部分首先介绍了切斯特顿由上帝一位论者转变成为罗马天主教徒的精神历程,然后探索分析切斯特顿所提倡的宗教理想所包含的三个方面。首先,他认为人要时刻保持孩童般眼光来看待世界上的造物。其次,人要保持清醒理智。这种理智又来源于三方面,其一是幽默感,因为幽默感暗示了人的谦逊乐观的态度;其二,要保持的人对于事物的常识性判断;其三是对于万事外物,特别是要对造物主上帝心存感激之情。做到这三方面,人才不至于陷于非理性与绝望。最后,他的平均分配主义反映了他以人为本的宗教观。切斯特顿在评判了当时存在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缺陷后,提出了第三种选择。第三部分深入研究他的诗歌作品,看其如何用诗歌语言、诗歌形式和修辞手法来表现其宗教理想。首先,在主题选择上,切斯特顿选取了他一贯重视的对于万事万物的惊奇之情,这实际反映除了对上帝大能的敬仰之心。他还试用战争的隐喻来暗指基督徒需要时刻保持与时下流行却与基督教义相违背的观点做斗争。其次,在诗歌形式上,他选择了传统的民谣,因为这种诗歌题材的韵律的重复让他体会到宗教中的完整性与归属性。另外也易于被大众接受。最后,他在诗歌中还运用了象征和悖论手法。象征反映了切斯特顿独特的以画面思考的思维方式,能给读者生动的展现他要传达的观点,而悖论以它独特的矛盾表述方式让人再次惊奇于以往被忽视的真理。切斯特顿大体从这四个方面,尽最大努力来捍卫罗马天主教理想。   第四部分继续深入分析切斯特顿传统的诗学观,特别注重分析其与现代主义诗学观的不同。他的诗学观与宗教观念是紧密结合的,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其一,切斯特顿认为人的本质是诗性的,因为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人不可避免的会具备上帝的神性,而诗性便是神性的一部分;其二,从诗歌形式来讲,切斯特顿更倾向于有节奏有韵律的传统格律形式,因正如在宗教教条中人才可获自由一样,诗歌在固定的格律形式中才能达到最大限度的张力与自由;其三,从诗歌的功能来说,切斯特顿强调诗歌的道德教化作用,诗歌是用来传播宗教道德真理的一种媒介。如果诗歌只求其艺术性,便会陷入无目的性,诗人与读者都会产生定位失衡。   论文最后一部分便是对全篇的归纳性总结,并试图评论切斯特顿作为诗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由于切斯特顿一生论著涉及各个领域,诗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作家诗性的本质让本论文作者难以抗拒其诗歌的魅力,更不用说诗人所教导的真理会对作者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的影响。相信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切斯特顿对于整个社会、整个世界还有发人深省的作用。
其他文献
期刊
伊索寓言是世界文化的丰富遗产。在西方文学中,寓言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同时,伊索寓言也是英语语言的重要来源之一。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和文化现象,寓言吸引了众多的中外
2011年东京UIA大会会场所在地东京国际会议中心Tokyo International Forum,由美国建筑师拉斐尔·维诺里和日本结构设计师渡边邦夫在1996年共同完成.非结构专业的人可能并不了
作为全国首家专业法律媒体人创立的法律服务业互联网媒体,“律新社”将打造法律人的新闻数据库作为第一使命。在依法治国理念被不断强化的当下,委托人和律师之间的隔阂反而越
一、霜疫霉病1.发病症状。该病属真菌病害,主要危害果实,也危害花穗和嫩叶。植株受害后,病部呈水渍状、褐色,表面有白色霉状病原茵,致使果实腐烂脱落,花果腐烂或干枯。连续阴
期刊
传统翻译理论以信为本,把翻译解释为语言的文字转换活动,强调译者要忠实于原文,充分传达出原文的风格。在此观念的影响下,长期以来译者的主体性被忽略,以致译者形象在翻译理
D·H·劳伦斯是英国文学史上伟大的小说家,他终其一生努力探索资本主义现代化工业对自然和人性的压抑。《虹》是劳伦斯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是关于汤姆·布朗文一家三代人的故事
中国红,很中国,也很历史;中国红,很东方,也很美学。那一抹红色,是最美、最经典的中国元素,它凝结了中国数千年的辉煌历史;折射出中国人积极热情的民族性格;象征着中国民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