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及目的:心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心理障碍发生率,同时伴有焦虑障碍的心血管人群更容易发生心脑血管事件。明显的焦虑情绪或者抑郁情绪是高血压独立的危险因素,不仅降低药物治疗效果,影响高血压患者的预后,还因为焦虑抑郁情绪与高血压相互作用而明显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拟初步探讨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及混合焦虑抑郁状态(MADD)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同时比较正常血压、正常血压合并MADD、高血压、高血压合并焦虑、高血压合并抑郁及高血压合并MADD人群相关指标差异,并探讨高血压合并MADD的有效治疗方案,以为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或MADD患者的诊断、治疗提供有参考。研究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以门诊确诊为高血压患者2000例为调查对象,收集调查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压、血管内皮功能、血小板因子4及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等资料。前瞻性对照研究以正常血压、正常血压合并MADD、高血压、高血压合并焦虑、高血压合并抑郁及高血压合并MADD共6类人群作为研究对象。6组研究对象纳入研究后分别给予个体化的最佳治疗方案,其中高血压的治疗用药均首选长效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氨氯地平),若血压不能达标则加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依那普利),若仍不能达标则退出研究;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及MADD组患者均给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商品名:黛力新;生产厂家:丹麦灵北制药;批准文号:H20080175)治疗,6组患者的研究周期均为2个月。2个月后重新收集患者的相关指标,并比较治疗后与治疗前相关指标的改善程度及比较各组间的治疗效果差异。研究结果:横断面研究共纳入高血压患者2000例,其中单纯高血压、高血压合并焦虑、高血压合并抑郁及高血压合并MADD分别为1275例(63.75%)、269例(13.45%)、283例(14.15%)及173例(8.65%);高血压合并焦虑组的SAS评分(59.7±18.5)显著高于另外3组(38.9±11.4,P=0.000;37.8±12.43,P=0.000;38.4±10.6,P=0.000),高血压合并抑郁组的SDS评分(64.7±18.1)显著高于其他3组(44.1±13.2,P=0.000;44.7±11.9,P=0.000;45.6±12.7,P=0.000),差异具有显著性。高血压合并MADD组的RHI(1.49±0.36)明显低于另外3组(1.93±0.54,P=0.000;1.65±0.51,P=0.000;1.62±0.47,P=0.000),血小板因子(49.41±2.73)显著高于其他3组(6.73±2.15,P=0.000;7.19±1.98,P=0.000;7.45±2.10,P=0.000),差异均具有显著性。前瞻性研究共纳入正常血压组、高血压组、正常血压合并MADD组、高血压合并焦虑组、高血压合并抑郁组及高血压合并MADD组6组各40例。组间比较:高血压合并MADD组RHI(1.47±0.38)显著低于高血压组(1.91±0.52),而血小板因子4(9.14±2.37)、dSBP(38.9±35.9)、dDBP(117.9±24.2)、nSBP(117.8±24.6)、nDBP(94.1±22.2)、24hSBP标准差(16.9±5.4)、24hSBP变异系数(31.95)、24hDBP标准差(10.9±3.4)及24hDBP变异系数(31.19)显著高于高血压组。治疗后高血压合并MADD组RHI(1.66±0.48)明显低于高血压组(1.94±0.56,P=0.017);高血压合并MADD组RHI(1.66±0.48)明显低于高血压合并焦虑组(1.83±0.56,P=0.04)及高血压合并抑郁组(1.82±0.71,P=0.017),差异均具有显著性。组内比较:治疗后高血压合并焦虑组SAS评分38.2±11.2显著低于治疗前59.8±18.6,高血压合并抑郁组的SDS评分(43.1±12.8)明显低于治疗前(64.8±18.8,P=0.000);治疗后高血压合并MADD组、高血压组、高血压合并焦虑组及高血压合并抑郁组的RHI明显升高,而血小板因子4、dSBP、dDBP、nSBP、nDBP、24hSBP标准差、24hSBP变异系数、24hDBP标准差及24hDBP变异系数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1.高血压合并MADD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低于单纯高血压、高血压合并焦虑及高血压合并抑郁患者,而血压变异性更高;2.降压药物联合黛力新治疗高血压合并焦虑、高血压合并抑郁及高血压合并MADD患者均可延缓甚至逆转血管内皮功能降低,同时降低血压变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