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D-DNA诱导自身免疫应答的细胞学基础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ceanspr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变特征是患者血清中含有多种抗核抗体(ANA),尤其是具有致病性和诊断意义的IgG类抗双链DNA(dsDNA)抗体。在正常情况下,机体对自身核成分不产生应答,即自身耐受,对SLE患者自身耐受打破的机制有多种假说,有证据表明自身核成分是ANA生成的驱动原。但是通常情况下,哺乳动物DNA等核成分的免疫原性较差,一般不能在动物体内诱导抗体产生,因而寻找真正的驱动原一度成为SLE研究的热点。我们实验室在寻找SLE发病驱动原的过程中发现:活化淋巴细胞来源的DNA(ALD-DNA)具有免疫原性,在同系BALB/c小鼠体内能诱导包括抗自身dsDNA抗体在内的多种抗核抗体的产生;然而在相同的条件下,非活化淋巴细胞来源的DNA(UnALD-DNA)却不能刺激小鼠产生抗体。机体为何对这两种DNA产生不同的免疫应答?从小鼠体内获得的结果提示:免疫系统能够识别ALD-DNA而且可以对其产生应答,那么ALD-DNA诱导自身抗体产生的细胞学基础是什么?哪些细胞参与了自身抗体的产生过程?本研究围绕者“ALD-DNA诱导自身免疫应答的细胞学基础是什么”这一问题而展开,证实抗原提呈细胞(APC)是ALD-DNA诱生自身免疫应答的驱动者,T细胞是应答反应中的重要参与者,B细胞则是应答的效应产生者。此外,从APC对ALD-DNA和UnALD-DNA产生不同反应的原因入手,我们发现ALD-DNA可能通过TLR9而介导了APC的活化信号。我们的研究结果不仅对理解自身免疫应答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有望为免疫性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对策。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