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通过分析不同听力损失类型的突发性耳聋患者血清中维生素A、B1、B2、B6、B9、B12、C、D、E水平,探究突发性耳聋发病与血清中各种维生素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包括两个人群:实验组为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四病区确诊为突发性耳聋的336名住院患者,对照组为同期在解放军总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查体的156名非耳聋住院患者。其中实验组男性患者166人,女性患者170人,年龄10-80岁(平均44.1±14.4岁),病程2天-3个月。所有实验组实验对象均符合《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年)》[1]的诊断标准。对照组男性82人,女性74人,年龄区间为16-80岁(平均45.9±9.6岁),所有对照组实验对象既往无听力下降病史且纯音测听检查双耳0.125-8kHz平均听阈≤25dB HL。分别测量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清中维生素A、B1、B2、B6、B9、B12、C、D、E的水平,并用SPSS19.0软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代表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将336名突聋患者依据指南按听力曲线分成四型:(1)低频下降型,53人,男性23人,女性30人,平均年龄43.5±13.3岁;(2)高频下降型,70人,男性36人,女性34人,平均年龄42.1±14.0岁;(3)平坦下降型,98人,男性50人,女性48人,平均年龄47.4±15.5岁;(4)全聋型,115人,男性57人,女性58人,平均年龄42.5±15.2岁。按受损频率听力损失程度分成三组:(1)轻中度听力损失组,116人,男性58人,女性58人,平均年龄44.0±13.5岁;(2)重度听力损失组,105人,男性56人,女性49人,平均年龄45.4±13.5岁;(3)极重度听力损失组,115人,男性52人,女性63人,平均年龄42.9± 16.1岁。对突聋各分组和对照组的维生素水平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血清维生素检测结果显示:①在突聋组和对照组中,VD的分布有年龄和性别的差异,男性高于女性,青壮年高于中老年,VA、VC和VB2的分布有性别差异,男性高于女性,但无年龄差异,VB1、VB6、VB9、VB12和VE的分布没有年龄和性别的差异;②青壮年(≤45岁)男性、女性和中老年(>45岁)男性、女性中,突聋组的VD水平分别为43.96± 13.33、36.01±8.97、39.52±12.64和 36.27±11.65 nmol/L,对照组的 VD 水平分别为 51.73±10.83、44.14±9.66、49.10±8.73、45.18±10.50nmol/L,突聋组的VD数值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且仅突聋组有VD严重缺乏的患者,突聋发病率随VD缺乏的严重程度加重而呈上升趋势(P<0.05);③突聋组和对照组的VB1水平分别为87.93±15.87和95.16±14.08 nmol/L,突聋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④突聋组和对照组的VE水平分别为11.08±0.48和11.25±0.44 μg/mL,突聋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女性人群中,突聋组和对照组的VA水平分别为0.72±0.41和0.83±0.53 μmol/L,突聋组低于对照组(P<0.05),且突聋发病率随VA缺乏的严重程度加重而呈上升趋势(P<0.05),男性人群中,突聋组和对照组的VA水平分别为0.94±0.48和0.96±0.40 μmol/L,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⑥男性人群中,突聋组和对照组的VC水平分别为37.90±4.01和39.28±4.11 μmol/L,突聋组低于对照组(P<0.05),女性人群中,突聋组和对照组的VC水平分别为36.07±3.19和36.79±4.54 μmol/L,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⑦男性人群中,突聋组和对照组的VB2水平分别为4.62±0.72和4.80±0.77μg/L,突聋组低于对照组(P<0.05),女性人群中,突聋组和对照组的VB2水平分别为4.51±0.73和4.54±0.57 μg/L,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⑧突聋组的VB6、VB9、VB12水平分别为32.64±5.08 μmol/L、19.15±5.39 nmol/L、530.16±80.36pg/mL,对照组的 VB6、VB9、VB12水平分别为 31.99±5.22 μmol/L、19.26±5.31 nmol/L、526.67±71.83 pg/mL,两组间 VB6、VB9、VB12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课题并未观察到维生素B6、B9、B12与突聋发病的相关性,但血清中维生素A、B1、B2、C、D、E水平降低可能与突发性耳聋的发病有一定关系,临床工作中应加以重视。这些维生素在突发性耳聋发病中的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