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 C.DC.)为我国特有的落叶速生乔木,隶属胡桃科枫杨属,广布于华北、华中、华南及西南各省,常见于土壤肥沃的水边、河岸等地,是长江与淮河流域最常见的乡土树种之一。采用枫杨作为湿地林恢复的先锋树种,不仅能够丰富目前单一的,以湿地松、池杉等针叶林为主的人工林,增加物种多样性,还能够建立生态灭螺体系。因此,研究枫杨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可为湿地枫杨林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本实验选取了储藏方式与储藏时间以及四种环境因子(光照、温度、地下水位以及埋藏深度),研究了这6种因子对枫杨种子萌发以及幼苗的定植与生长状况的影响,以期找到枫杨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所需的最适条件。1、储藏方式实验设置4种储藏方式(常温混沙干藏、低温混沙干藏、常温混沙湿藏、低温混沙湿藏)储藏枫杨种子,2个月后在恒温气候箱(25℃恒温,昼12h/夜12h、光强100μmol.m-2.s-1)内对种子进行萌发实验。结果表明:储藏方式显著影响了枫杨种子的萌发率。常温混沙湿藏和低温混沙湿藏皆能有效的打破种子休眠,缩短种子的始萌发时间,显著提高枫杨种子的萌发率及萌发速率,其中低温混沙湿藏下种子的萌发率最高,为52.1%。而干藏的种子几乎不能发芽。由此可见,解除枫杨种子休眠的最适宜储藏方式为低温混沙湿藏。2、储藏时间选取低温混沙湿藏6个时间段(2周、5周、2个月、3个月、4个月、8个月)的枫杨种子在恒温气候箱(25℃恒温,昼12h/夜12h、光强100μmol.m-2.s-1)内进行萌发实验。结果表明:低温混沙湿藏时间显著影响了枫杨种子的萌发率。低温混沙湿藏2-8个月后萌发率均达51%,其中储藏3个月的枫杨种子萌发率最高,为59.2%。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种子的始萌发时间先缩短后延长。在储藏2-3个月时,种子的始萌发时间最短(2天)。储藏3个月后种子的始萌发时间有延迟的趋势。由此可见,低温混沙湿藏3个月种子萌发率最大,始萌发时间最短。3、光照强度在四周通风的玻璃房内,通过利用遮荫网与照度计设置了5种不同的光照强度(100%光照、70%光照、50%光照、35%光照与15%光照),研究了光照强度对低温混沙湿藏3个月的枫杨种子萌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强度显著影响了枫杨种子的萌发率。不同光照强度下,枫杨种子发芽进程差异不大。35%光照、70%光照、50%光照下种子的萌发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100%光照及15%光照组。由此可见,适度遮荫促进枫杨种子萌发。4、温度通过设置10℃、15℃、20℃、25℃和30℃5种温度梯度,在恒温气候箱(昼12h/夜12h、光强100μmol.m-2.s-1)内研究了温度对低温混沙湿藏3个月的枫杨种子萌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显著影响了枫杨种子的萌发率以及萌发时间。种子在25℃下萌发率最高,为51.2%,与30℃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30℃下的种子萌发最早,实验第2天即开始萌发。当温度低于15℃时,种子萌发率急剧下降,且直至实验结束种子仅露出胚根2-4cm,子叶也没有展开。10℃时,种子的始萌发时间最迟,为13天。由此可见,枫杨种子的萌发适宜的温度为20℃-30℃,其中25℃萌发率最高。5、水位梯度在四周通风的玻璃房内,设置了7种水位梯度,分别为水淹2cm、Ocm、-2cm、-4cm、-6cm、-8cm、-10cm(0cm表示水位与土壤表面齐平,负数表示低于土表),研究了水位梯度对枫杨种子萌发及萌发后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位梯度对枫杨种子的萌发率、形态性状、生物量积累及分配有显著影响(p<0.05)。-4cm-0cm水位条件下种子的萌发率显著高于其他水位条件(p<0.05);-6cm水位下幼苗的地上株高及基径显著高于其他组,-8cm——4cm水位下枫杨幼苗的株高、叶片数、基径及根、茎、叶生物量等指标在显著高于-2cm、Ocm(p<0.05)。随着水位的降低,幼苗根冠比增大。由此可见,枫杨种子萌发的最适水位条件为-4cm-0cm,幼苗定植与生长的最适水位为-6cm。6、埋藏深度在四周通风的玻璃房内,通过设置7种埋藏深度(0cm、1cm、2cm、3cm、4cm、5cm、6cm),研究了埋藏深度对枫杨种子萌发及萌发后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埋藏深度对枫杨种子的出苗率、形态性状、生物量积累及分配等有显著影响(p<0.05)。枫杨种子的出苗率随埋藏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出苗时间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推迟,幼苗的地下生物量比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实验开始后11周,各埋藏深度下幼苗的地上株高无显著差异,此时,埋藏深度对幼苗的生长无显著性影响(p>0.05)。综合实验及野外生境可知枫杨种子萌发及萌发后幼苗生长的最适埋藏深度为1-3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