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三角洲地区在海陆相互作用下,其内部的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而剧烈的人类活动致使该脆弱的生态系统下垫面变化更为明显。大面积天然湿地被开垦和景观格局的剧变直接影响了湿地功能,深刻影响湿地下垫面热量平衡和蒸散发特征,从而影响区域的气温和降水量。本论文利用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日值数据集逐日气温和降水量插值数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滑动距平和Mann-Kendall突变检测,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地区1961-2010年间的温度和降水变化的总体趋势和季节特征,并利用重标极差分析(R/S)和非周期循环分析研究了气温、降水序列的Hurst指数和非周期循环的循环长度,结论如下:(1)黄河三角洲地区过去50年间平均温上升1.85°C,倾斜率达0.37°C/10a,冬季增温趋势最为明显,达0.68°C/10a,年平均温于1993年发生突变,进入显著升温阶段。(2)年最低温累积升高5.50°C,于1985年发生突变,对年平均温拉升明显,季节分异规律不显著,呈全年普遍增温趋势;年最高温突变节点不明显,年际和季节变化规律不显著。(3)年降水量呈-53.2 mm/10a的下降趋势,50年间累计减少266mm,约占同时期年降水量平均值的43.7%。夏季水量减少尤为显著,倾斜率达-43.56mm/10a。年降水量的突变节点不明显,极端降水概率与强度平和中保持稳定。(4)气象要素时间序列的R/S分析表明,黄河三角洲地区年平均温、年最高温、年最低温和年降水量序列均存在Hurst现象,但对过去的记忆长度不同,年降水量和年最低温的变化趋势可保持10年,年平均温为8年,年最高温波动性较强,仅能保持6年。(5)黄河三角洲地区正表现出以冬季升温、夏季干旱为主要特征的暖干化气候趋势,其人为驱动机制,可归结为以油气田开发和农田开垦为首的人类活动导致的下垫面改变,由于该区域植物生长季集中于夏季,因此在研究区土壤盐渍化较严重的背景下,夏季降水量减少导致的干旱胁迫已成为影响区域生态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