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政府、企业、消费者每一个人,食品价格波动关系到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者的福利,尤其是价格不正常的上涨直接影响到居民特别是低收入人群的生活,给食品安全监管带来了不小的冲击。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食品价格波动频繁,所以探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食品价格波动的周期性、季节性、不确定性,研究食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进而分析品安全监管过程中各主体的行为和监管机制,对稳定食品价格、保障居民的生活水平、维持宏观经济稳定、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回顾、均衡价格理论、博弈论、公共物品理论等基础上,研究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食品价格波动的特征、影响因子及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各主体的博弈行为和监管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2000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数据,借助于Census-X12方法剔除季节成分,接着用HP滤波方法从价格数据中分解出周期曲线、趋势曲线和随机曲线,结果发现:2000年至2015年期间食品价格的季节性非常明显。2月份是每年的季节因子最大的月份,季节因子高达1.043,7月份是每年的季节因子最小的月份,大约为0.973;2000年至2015年期间食品价格有着明显的上涨趋势,趋势曲线和时间t符合4次多项式方程;2000年至2015年期间食品价格经历了5个完整的周期,平均周期为32.8个月。经历了相对平稳、平缓波动、急剧波动、小幅波动的显著转变。价格的随机曲线波动越来越明显,不确定性因素对食品价格的影响越来越大。(2)基于已有的研究,将众多影响因子纳入模型,运用相关性分析、逐步回归法识别食品价格波动的显著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相关系数按绝对值大小从大到小排序为农业生产资料成本(AMPI)>货币供应量(2M)>汇率(REER)>城镇居民收入(INCOME)>国际食品价格(Ifoodprice)>国际石油价格(OIL);向前型的逐步回归法的结果识别出国际食品价格、国际石油价格、农业生产成本和货币供应量是影响国内食品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国内食品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还是来自于供给方面。各因素对国内食品价格的贡献度排序为:农业生产成本(X3)>货币供应量(X5)>国际农产品价格(X1)>国际石油价格(X2)。农业生产成本上涨1%,国内食品价格上涨0.442%;货币供应量增加1%,国内食品价格上涨0.398%;国际食品价格上涨1%,国内食品价格上涨0.281%。(3)在食品安全领域各主体间的博弈分析方面,通过构建政府监管机构与食品生产企业、食品生产企业之间、食品生产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博弈模型,分析得出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各主体的行为和监管机制。结果得出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存在两个均衡结果:如果消费者认为产品是不安全的,就会选择不购买,此时企业的最优策略是不生产;如果消费者随机选择购买,则企业的最优策略是生产不安全产品。食品生产企业生产安全食品的概率跟监管成本成反比,即监管检测的成本越高,监管部门的监管意愿或监管检测的频率就越低,企业就更倾向于生产不安全食品;不按规范生产节约的成本越大,监管部门检测的概率就越大;对生产不安全食品企业的处罚越大,则监管检测的概率就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