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医学模式的日趋完善,社会和心理因素与各类疾病的关系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生存质量是人们顺应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健康指标,测定疾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有助于全面评价其生命活动及医疗效果。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治愈,随着人们对慢性乙型肝炎这个群体的关注,如何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存质量正越来越受到我国医务工作者及全社会的重视。 目的: 通过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未经治疗时及经过中医药干预后的两种心理状态与生存质量的调查,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理特征与生存质量及中医药干预对其心理状态与生存质量的影响,进一步评价中医药干预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心理状态与生存质量的影响。 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选择2008年2月至2009年4月期间广东省中医院肝病科2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健康人80例,在患者入院或首次门诊时及中医药干预治疗1年后,在征得患者同意后,即用般健康状况问卷、SF-36量表、自评抑郁量表和自评焦虑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当场发放,当场收回的方式,均有患者独立完成。建立数据库,资料采用t检验、方差检验、秩和检验和相关分析。 结果: 非中医药干预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总体健康、活力、社会职能、精神健康、SF总分维度平均分、自评抑郁量表平均分及自评焦虑量表平均分分别为85.4±19.6、65.3±36.6、54.1±19.9、62.9±18.8、74.2±20.9、66.4±16.4、547.7±137.2、41.6±7.8、46.3±10.7,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身体疼痛、情感职能平均分分别为77.1±14.9、62.3±42.8,经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药干预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在身体疼痛,自评焦虑量表得分分别为81.6±11.7、39.1±7.8,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药干预组与非中医药干预组,在生理机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精神健康和SF总分领域、自评抑郁量表和自评焦虑量表得分分别为97.9±15.7、81.6±11.7、62.4±16.8、69.8±14.4、72.8±14.8、604.1±117.3、39.1±7.5、42.0±8.7,经t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生理职能、社会职能和情感职能的平均分分别为68.5±36.3、79.2±20.0、72.3±37.3,经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普遍存在着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生存质量较健康人群偏低。本研究结果提示中医药在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中医药综合干预能够从不同方面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理状态与生存质量,且中医药干预具有副作用少,价格低廉,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为临床制定高效、安全操作方便的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提供依据和科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