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是一种主要侵犯人体中轴关节系统以及外周大关节的慢性进行性炎症性疾病,其特征性病理改变是肌腱和韧带附着点的慢性炎症,部分患者还伴有不同程度的眼、肺、心血管、肾等其他病变。AS的病因尚不清楚,以脊柱为主要部位的炎症和新骨形成是其两大主要病理特征,尽管一直以来的观点认为是炎症促发了新骨的形成,但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能证明二者之间的联系。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免疫因素等均可能与AS的发病相关。
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SNPs)是继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和微卫星多态性这两种遗传标记后的第三代遗传分子标记。约2/3的SNPs位点位于非编码区DNA中,少数位于基因内部。SNPs对于开展致病基因的定位和人类起源与进化的研究非常重要。据估计,大约有105个SNP分子标记将被用于基因功能及与疾病相关性的关联研究。
AS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HLA—B27是所有AS遗传易感基因中最重要和研究的最深入和最透彻的一个。近年来,除HLA—B27外,人们在MHC区域和非MHC区域也发现了许多其它的与AS可能相关的易感基因,其中,最近的北美人群全基因组SNP扫描研究结果提示,IL23R是与AS相关联的新的疾病易感基因之一。
在AS患者病变的骨、关节及滑膜组织内发现大量炎性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引起持续的炎症反应,造成关节不可逆转的破坏甚至骨化强直,AS骶髂关节组织病理检查的研究结果显示,在骶髂关节部位存在大量的炎性T细胞浸润,因此,T细胞在AS的免疫发病机制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本研究拟在中国人群中对新近发现的AS可能的易感基因IL23R进行SNPs研究,并在AS患者中对作用于IL23R的细胞因子IL—23和受IL—23调控的细胞因子IL-17的表达进行初步研究,以进一步探讨IL23R基因是否与AS相关及其有关的免疫致病机制,为阐明AS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并为AS的治疗提供可能的新的靶点。
第一部分IL23R基因SNP与中国人群AS的关联分析及IL23R在AS患者中表达的研究
目的:AS是一种以中轴关节的慢性炎症为主要特点的脊柱关节病之一,遗传因素被认为是其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双生子研究估计其遗传度大于90%。最近在英国和北美人群研究发现IL—23R基因SNPs位点rs11209026、rs1343151和rs11209032与AS相关。本研究拟探讨IL23R基因在中国人群与AS的发病相关性和意义。
方法:本研究选取了种族匹配的138例AS患者和129例健康志愿者用于SNP分析,所选对象均为中国汉族人群。选取IL23R基因SNPs位点rs11209026、rs1343151和rs11209032以及在物理距离上与它们相近的另外三个SNPs位点进行检测。采用PCR直接测序法进行基因分型;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Hardy—Weinberg平衡、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析;采用SHEsis软件进行连锁不平衡和单倍型分析;此外,本研究还分别采用RT—PCR和Westernblot方法对30例AS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的IL23R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进行初步研究。
结果:所有受试者rs11209026和rs11465816位点的基因型均为纯合子;仅有1例受试者的rs10889671位点为杂合子,其他均为纯合子;rs11209032位点的各基因型分布和rs6677188位点的各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病例组和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01);rs6677188和rs11209032存在连锁不平衡关系(D=0.925,r2=0.561);单倍型GAC和单倍型GTC在AS患者和健康志愿者中的分布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单倍型GAC在AS患者高,而单倍型GTC在健康志愿者高。AS患者IL23R在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均较健康志愿者高,差异均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IL23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AS相关,IL23R基因可能是AS的一个新的遗传易感基因;IL23R在AS患者PBMCs中的表达升高,提示IL-23/IL23R信号传导通路可能参与AS的发病,其调控和作用在AS诊治中的意义值得进一步探讨。
第二部分IL-23与IL-17在AS患者表达的研究及依那西普治疗对二者表达的影响
目的:IL-23与IL-17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IL-23在分泌IL-17的Th17细胞数量扩增与维持过程中以及以后参与免疫应答的过程中是必需的。我们的初步研究提示,IL23R在AS患者PBMCs中的表达较健康对照者明显升高,但IL-23对AS患者PBMCsIL-17的产生是否有影响还不清楚。本研究拟探讨IL-23和IL-17在评价AS疾病活动性和监测抗TNF-α制剂依那西普疗效等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为进一步阐明AS发病机制和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取39例进行依那西普治疗前后(0,6,12周)的活动期AS患者和没有进行特殊治疗的18例初发AS患者以及38例健康志愿者。应用ELISA方法检测AS患者与健康志愿者血清及培养的PBMCs上清中IL-23与IL-17水平以及经IL-23刺激后PBMCs上清中的IL-17表达水平;应用RT-PCR方法检测PBMCs中IL-23p19mRNA的表达水平。
结果:1.39例依那西普治疗前AS患者血清IL-23与IL-17水平分别为1159.71±139.45pg/ml和172.21±73.81pg/ml,均较健康志愿者明显升高(P<0.001);AS患者血清IL-23水平与BASDAI、总体背痛、夜间背痛呈正相关,IL-17水平与BASDAI、BASFI、总体背痛、夜间背痛及晨僵持续时间呈正相关。2.依那西普治疗第6、12周IL-23水平分别为494.45±103.00pg/ml和444.45±90.49pg/ml,IL-17水平分别为71.44±16.74pg/ml和69.95±16.97pg/ml,其中,治疗第6和12周的水平分别和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p<0.001);IL-23治疗第12周与治疗第6周比较也明显下降(P<0.01);治疗第12周IL—23p19mRNA表达较治疗前明显降低。3.AS患者培养的PBMCs上清IL—23与IL17水平分别为108.63±34.53pg/ml和134.59±38.32pg/ml,明显高于健康志愿者49.25±11.30pg/ml和39.18±10.06pg/ml(P<0.001),IL—23p19mRNA表达明显高于健康志愿者,平均光密度分析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4.IL—23可增强健康志愿者和AS患者的PBMCsIL-17的分泌,此作用在AS患者更显著。
结论:AS患者IL—23与IL-17表达增高提示二者可能与AS的发病有关;IL—23可能通过诱导IL-17的产生而使后者在AS的发病中发挥作用;依那西普治疗6-12周可明显下调AS患者IL—23与IL-17的表达,提示检测IL—23与IL-17水平可能是评价AS疾病炎症活动的新的有价值的生物标志指标,并可能是生物制剂改善AS异常免疫变化的相关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