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客观评价乌梅丸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和地位,初步探讨乌梅丸在治疗帕金森病过程中是否有增效减毒作用。方法:帕病1号治疗少动和强直型及帕病2号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采用前瞻性的选用Ⅰ型设计方案中的随机平行对照试验:对2009-2011年到我院帕金森病专科门诊和病房就诊或住院的80例合格受试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帕金森病患者按随机平行对照的分组方法分配,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给予对应的药物治疗,除去因失访、病重等原因脱落的病人14人,共66人顺利完成实验,其中试验组及对照组各33例。试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美多巴用量,250mg/d~1000mg/d,口服2~4次/d;辨证给予帕病1号或帕病2号汤剂口服,每日一剂,治疗1月,配合西药美多巴片,对照组只口服美多巴,用药方案同试验组,观察3月。临床数据用SPSS17.0软件管理并进行统计分析,分别用t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秩和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和X2检验(计数资料)方法对两个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α取0.05。结果两组病例治疗前一般资料包括从年龄、性别、发病年龄、病程、运动试验、Hoehn—Yahr分级标准、睡眠质量、大便情况比较来看,两组入组基线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试验组病人治疗后的右手计时运动试验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手计时运动试验及转弯时间、10米行走时间及起身时间虽有改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双侧),说明中药治疗及美多巴片治疗后,部分运动能力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对照组病人治疗后双手运动试验及10米折返运动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对照组经美多巴片治疗后,运动功能无明显改善。两组病人治疗前后UPDRS量表评分差值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UPDRS量表评分差值经成组t检验,其中日常活动积分、运动功能积分及总积分均改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两组经治疗后,日常活动、运动功能改善差异不明显。试验组病人治疗前后布里斯托大便评分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由试验组治疗后大便性状较前改善。对照组经治疗后大便性状改善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说明用美多巴治疗对大便性状改善不明显。两组治疗前后差值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比对照组更能改善大便性状。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试验组帕金森病睡眠量表经治疗后睡眠改善明显,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经治疗后睡眠有改善,但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帕病1号、帕病2号方合美多巴试验组较美多巴片对照组更能显著地改善睡眠情况。在治疗期间,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共有40例患者进行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及肝肾功能检查,均未发现可能直接与治疗有关的异常改变。结论:66例患者,试验组33例(同时服用帕病1号或2号方及美多巴片),对照组33例(服用美多巴片),经治疗后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后可改善右手计时运动试验,患者日常活动积分、运动功能积分也较治疗前改善。治疗后两组比较,试验组对于患者日常活动积分、运动功能积分方面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临床试验结束时,试验组治疗后,2例为明显进步,4例为进步,22例为稍有进步,5例为无效,总有效率为85%。其中试验组可平均减少日常活动积分1.79分,平均减少运动功能积分1.39分,平均减少总分3.18分。治疗后两组比较,试验组对于患者大便性状及睡眠情况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美多巴剂量、Hoehn—Yahr分级无改善。帕病1号及2号方可改善帕金森患者试验组病人治疗后的右手计时运动试验、日常活动积分、运动功能积分以及便秘、睡眠障碍,最后达到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