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活动所涉及的主客体分别是:原作者、源语文本、译者、译语文本和译文读者。从过程上看,整个翻译过程可粗略分为两个阶段:译者对原文的理解阶段;读者对译文的理解阶段。不过,两阶段之间又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是通过译文建立的。译文读者正是通过译文这座桥梁去了解、欣赏原作的。 然而,长期以来,人们的注意力主要放在了翻译第一阶段中的主客体,他们关注原作者、原文、译者和译文,以及相互之间的作用和关系,而忽略了翻译的第二阶段中的主体读者对翻译活动所具有的能动性。 而接受美学正是以读者为中心来研究文本的接受效果。本论文以接受美学为理论依据系统分析了译文读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译文读者作为一个不可缺少、与译者密切相关的主体,他们在文化传统、语言审美、意识形态等方面与原文读者的差异往往对译者的翻译活动有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译者现时的翻译实践活动中,而且也体现在其历时地对原文的选择和对译文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同时,不同类型的读者由于期待视野、接受能力等的不同也会对译者的翻译策略造成影响。 本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并对前人做过的对翻译中译文读者的研究进行了回顾。第二章介绍了接受美学理论的主要思想。接受美学虽然不是完美无缺的,但它对读者接受的深刻分析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作为接受主体的译文读者在文学翻译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章将接受美学理论应用于文学翻译,并用之分析文学翻译中的译文读者及其在文学翻译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第四章结合中外翻译实践详细论证译文读者对译者翻译实践所产生的影响。第五章分析了译文读者与复译之间的关系,认为复译现象是译文读者能动性的体现。译文读者与翻译的互动推动了译文质量的提高。第六章分析了译文读者在翻译批评中的地位与作用,认为译文读者应该在翻译批评中占有一定的位置。第七章为结论部分,对全文内容进行总结并指出本论文的缺陷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