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是国民重要的经济支撑之一,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受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影响,近年来中国老龄化的空间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其直接结果是广大农村地区在不断失去往日财富积累能力的同时,人口结构的老龄化态势变得异常严峻。作为中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区,江西省的农业问题不容忽视。本文基于“五普”、“六普”数据,结合全省农村人口老龄化情况、劳动力流失状况及耕地分布情况,采用耦合度与协调度模型对江西省农村人力资源的空间配置进行研究。城镇化率受到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它的变化不可能是线性的,而神经网络是一种机器运算模型,其结构独特,仿照生物的神经系统而构造,归结于其特殊性,所以它具有非线性映射能力、分类能力及非线性逼近能力,且它的构造不需要精确的数学理论模型。因此,本章研究中采用神经网络来对2020年至2035年期间的城镇化率进行预测。基于预测结果,结合江西省耕地分布实际情况,采用耦合协调度这一概念对于未来江西省内人力与耕地之间的发展做一定预测,并提出相应对策。从研究结果来看:(1)全省老龄化趋势差异显著,随着时间推移,全省范围内老龄化情况有所加剧。从空间分布来看,农村老年人口多集聚于鄱阳湖平原即江西省主要农业灌溉区,且随时间发展,老年人口规模逐步扩大。赣中地区老年人口规模发展趋势较鄱阳湖平原区及赣南地区更为和缓。沿铁路线扩散成为老龄人口发展的一个趋势。东西之间在老龄化趋势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老龄化趋势正在向江西省东部扩散,东西差异正在缩小。江西省老龄指数冷热点格局成环状分布,基本形成热-次热-次冷-冷点分布的空间格局,东西差异显著,形成赣西热点集聚,赣东冷点集聚景象。(2)江西省总体耕地格局北多南少,这与江西省所处地形有关,北部有肥沃的鄱阳湖平原,而南部地处丘陵地形,山地多,平地少,耕地面积受限。江西省平原区域范围内耦合协调度发展较山区而言更为稳定,平原区地势平坦且农业生产条件好,耕地面积广大,适宜发展规模农业,有利于吸引劳动力留在本地发展,一定程度上能够防止农村劳动力的外流。而山区耕地面积小,耕地分布零散,耕种难度大,导致劳动力因生活发展需要而外出就业,成为山区劳动力流失的一大重要因素,使得耕地撂荒,劳动力数量与耕地面积之间的耦合协调度降低。而老龄化情况在农业主产区较为严重,将不利于对于平原地区现代农业的持续推进。(3)在未来,江西省各县域城镇化率持续提升,但增速有所放缓,后期各县域之间城镇化率差距缩小。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深入,人口的流转将可能对江西省农业生产产生一定影响。总体程度上江西省内城镇化-农业耕地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呈现逐步弱化状态。全省各县域尤其是原本协同情况较好的县域耦合协调度值的减弱,表明我省主要耕作区域的农业情况不容乐观。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农村资源包括相当一部分人力资本将涌入城市,将导致农业资源与人力资本之间的不匹配情况严重化。因此,广大平原地区县域,应该及时采取措施应对城镇化所带来的改变,更新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种植效率,集约人力资本,推广新型农业,实施农业现代化发展。本文在老龄化和城镇化迅猛发展的关键时期,着眼于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探讨未来江西省农业发展具有高度的战略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