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空气冷凝表面润湿梯度构建及冷凝液滴运动行为调控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z_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冷凝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相变现象,同时作为一种高效的传热手段广泛应用于多种工业生产中,如集水、火力发电、烟气余热回收和海水淡化等。其中,滴状冷凝相较于膜状冷凝而言,具有更小的热阻和更高的传热速率,因此成为冷凝传热强化的理想方式。而固-液-气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决定了冷凝过程中的液滴动态行为,并进一步影响冷凝传热速率。本文结合实验观测、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从气液界面效应出发,研究了湿空气冷凝过程中毫米尺度V形结构对气相传质过程和凝液微观润湿形态的影响,利用毫米尺度V形结构构建了冷凝过程中的润湿梯度,揭示了毫米尺度结构与冷凝液滴动态行为的固液作用机理;此外,利用固液界面效应,设计制备了仿生梯级湿润性表面,研究了表面结构影响界面现象的内在关联,明晰了抽吸式冷凝的控制因素和调控机理。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毫米尺度V形结构在湿空气冷凝过程中的气相传质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引入毫米尺度V形结构可以显著影响水蒸气的扩散过程,进而形成沿结构高度方向的水蒸气浓度梯度和扩散通量梯度。经典核化理论表明,水蒸气浓度对冷凝核化速率、核化尺寸和核化密度具有显著影响。受水蒸气浓度梯度和扩散通量梯度的影响,凝液与表面微纳米结构之间的固液分率从V形结构底部至顶部不断增大,一方面导致沿结构高度方向产生从Cassie态至Wenzel态的微观润湿梯度,另一方面使得沿V形结构高度方向展现出具有优先选择性的冷凝液滴生长和尺寸分布的空间特征。在明晰了具有毫米尺度V形结构的超疏水表面与凝液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的基础上,首次在开角为30°的毫米尺度V形沟槽阵列超疏水表面(macro-textured groove array,MGA30)上实现了可控的冷凝液滴级联弹跳移除。利用高速显微技术对冷凝液滴级联弹跳进行了可视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弹跳的小液滴并非通过与其运动路径上的大液滴直接合并而引发液滴级联弹跳,而是小液滴撞击大液滴时的初始动量造成液滴的剧烈振动,显著扩大了振动液滴与周围液滴合并的范围,从而增强了振动液滴与周围尺寸相近液滴的有效合并,并导致了冷凝液滴的级联弹跳移除。建立了描述级联弹跳液滴振动的数学模型,准确地预测了液滴尺寸和小液滴初速度对液滴振荡范围的影响规律。基于冷凝液滴级联弹跳的有效调控,使MGA30的冷凝集水性能相较于常规平超疏水表面(Flat)提高了约60%。对于超疏水表面而言,当过冷度增大时冷凝液滴的淹没问题可导致超疏水性能的失效。实验考察了更高过冷度条件下具有不同V形开角的MGAs在湿空气冷凝过程中的动态特性。实验发现,相对于Flat,MGAs不仅可以增强冷凝大液滴的运动能力,还可以抑制超疏水表面淹没冷凝的发生。为了明晰其作用机制,从V形结构侧面观测了冷凝液滴的动态行为。结果表明,悬浮于V形结构中的冷凝液滴的下弯液面可在Laplace压力的作用下发生由下而上的自驱脱粘附运动,通过这种自驱脱粘附运动减小了大液滴与表面之间的粘附力,实现了 MGAs增强冷凝大液滴运动能力和抑制淹没冷凝的功能,使得液滴在更小的尺寸下以更快的速度脱离冷凝表面,在50.3℃的高过冷度下,MGA30的冷凝集水性能相较于Flat提高了约240%。建立了冷凝液滴自驱脱粘附运动的数学模型,该模型首次考虑了冷凝表面微观润湿梯度对MGAs冷凝液滴脱粘附行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V形结构内的微观润湿梯度导致底部凝液与壁面之间具有较小的滞后角,同时V形结构的非对称性使液滴产生向上的Laplace压力,从而驱动冷凝液滴的自发脱粘附运动;V形结构开角在0-120°的范围内,冷凝液滴自驱脱粘附运动的高度阈值随着V形结构开角的增大而线性减小,当V形结构的开角超过120°时,液滴无法发生自驱脱粘附运动。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为具有毫米尺度V形结构的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此外,受苔藓紫罗兰细胞结构和集水功能的启发,通过表面粗糙度和润湿性的设计,构建了具有微米通孔阵列的梯级湿润性表面(R.purpurascens-inspired porous surface,RIPS),实现了亲水表面上快速、持续的液滴抽吸式冷凝。RIPS上冷凝液滴合并可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为各向同性合并阶段和各向异性合并阶段。其中,各向异性合并阶段与孔结构对冷凝液滴合并生长的空间限制效应紧密相关。液滴的空间限制效应使液滴空间排布的有序性显著提高、液滴的尺寸得到有效控制,并有效防止冷凝液滴的跨孔合并。孔间距对冷凝液滴生长的空间限制效应具有重要影响,当空间限制效应减弱时更容易造成孔内气塞的形成,进而使冷凝液滴抽吸失效。基于RIPS在液滴核化能力增强、液滴脱离尺寸减小、冷凝表面的更新频率加快等多方面协同作用,传热性能最佳的S75(孔间距为75 μm的RIPS样品)冷凝集水效率相较于光滑疏水表面提高了约160%。
其他文献
随着现代计算理论及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近年来在工程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相比于流体声速,实际工程的特征速度往往较小,因此属于低速流动的范畴。对于这类流动,通常将控制流体流动的Navier-Stokes(NS)方程进行不可压缩简化。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以超级计算机为代表的计算设备的计算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数值求解NS
混凝土类准脆性材料的断裂性能需用非线性的断裂模型来描述,其中的裂缝扩展阻力曲线(即R阻力曲线)表示在裂缝扩展过程中所需能量的变化。混凝土类准脆性材料在裂缝扩展过程中,由于裂缝尖端前部断裂过程区的存在,R阻力将随着裂缝的扩展呈现上升的趋势。R阻力曲线方法能有效反映断裂过程区对混凝土类准脆性材料裂缝扩展的影响,可以预测试件的荷载-位移等结构响应。在材料的断裂性能研究中,R阻力曲线的确定是混凝土断裂力学
目的:分析收住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的川崎病(KD)患儿相关临床特征,探究KD患儿收住PICU的高危因素。方法:选择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住PICU的KD患儿33例,与同期未收住PICU的普通组KD患儿87例进行比较,分析两组患儿临床特征及辅助检查指标差异,并采用多因素分析及ROC曲线分析KD患儿入住PICU的高危因素。结果:PICU组患儿各脏器影像检查异常率高于普通组,心脏冠脉异常率分别
在生物体中,氧化还原辅酶NAD(P)H在电子以及质子传递中起着重要作用,超过400种氧化还原反应依赖NAD(P)H和NAD(P)+相互转化。因此,在过去几十年中,研究者已成功将各种NAD(P)H模拟物用于有机合成化学研究领域。可再生NAD(P)H模拟物在反应中因仅需使用催化剂量,避免了模拟物在使用过程中副产物的产生,造成产物的分离困难,同时也提升了反应的原子经济性,尤其受到高度关注。本文采用两类可
粗粒料作为一种重要的工程材料,由于其透水性好、填筑密度大、压密性好及不易液化等优点,在大型土工构筑物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是人工岛、机场高填方、路基、堤坝等土工构筑物的主要建筑材料。为了满足这些工程对变形、稳定及安全评价的需求,国内外学者对粗粒料的变形与强度特性开展了大量的试验研究。由于振动碾压施工技术的发展,目前工程现场用于碾压的粗粒料尺寸明显大于室内试验所允许的最大值。现场碾压后粗粒料的最大颗粒粒
复杂薄壁结构因具有轻质、高承载等性能优势,被广泛地应用于燃料贮箱、尾喷管等航空航天结构中。该类结构形式复杂、结构细节丰富、精细有限元模型规模巨大,导致动力学分析极其耗时,严重制约结构动力学优化与模型修正的效率。现有模型降阶方法能够有效减少动力学分析的计算量,但仍无法满足复杂薄壁结构动力学优化与模型修正过程中,对于整体模态与呼吸模态的精准捕捉、目标频段内频响函数的高精度预测、以及不完整试验模态条件下
在工业生产中,粉尘爆炸事故频发。湿法除尘工艺是粉尘防爆领域广泛应用的技术手段。对于化学性质活泼的铝粉,使用湿法除尘时,受潮铝粉可能放出氢气,诱发氢气/铝粉混合爆炸,给除尘工艺带来威胁。此外,氢气/铝粉混合体系还存在于工业生产烷基铝的反应原料、固体火箭推进剂AlH3脱氢反应中间产物等环境。现有爆炸研究还未系统涉及氢气/铝粉混合体系。已得到的针对纯铝粉和纯氢气爆炸研究成果还无法解释氢气与铝粉混合爆炸过
随着太空任务的不断深入和航天技术的迅速发展,轻量化、模块化的大型空间结构具有广泛的应用需求基础。受限于运载火箭的单次运载能力,在轨组装是大型空间结构最有前景的构建方式之一。随着空间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轨组装技术在未来大型甚至超大型空间结构的构建中将发挥更大的潜力。在轨组装的顺利完成是大型空间结构长期在轨运行的基本前提。整个在轨组装任务工程量巨大、耗时较长,多种空间摄动以及不可避免的组装撞击等扰
与传统的超声波相比,超声导波由于具有传播距离长、检测精度高、响应快、成本较低等优点,在结构健康监测领域受到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异型截面结构由于形状复杂、截面不规则,导致其导波模态多且频散严重,传播特性更为复杂,难以用解析法直接求出结构中导波传播的频散方程;此外,超声导波的传播对外界环境的变化较为敏感,尤其是载荷和温度变化。因此,异型截面结构的超声导波在复杂的应力和热应力环境下的波结构分析和传播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