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Ni-RE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与晶化行为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ali5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l基非晶合金具有极高的比强度、优异的耐蚀性以及良好的韧性,然而迄今为止仅有少数几个成分的Al基非晶合金能够直接制备出1 mm直径的棒状试样,如何提高Al基非晶的非晶形成能力是该类材料得以工程应用和进一步发展必须弄清的问题。Al基非晶的晶化行为一方面反映材料在受热时的稳定性,同时也间接反映合金在凝固时的特点,据此可以分析合金在凝固时是什么样的晶态相在与非晶相竞争,进而阐明非晶形成的机制。本文以Al-Ni-La合金作为基础合金,研究了 Gd置换La以及Si少量添加对Al基非晶合金非晶形成能力和晶化行为的影响。这其中通过真空吸铸获得各个成分合金的楔形试样,以试样尖端非晶区的最大厚度表征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真空甩制相应成分的非晶薄带,在差示扫描量热仪上对其在加热过程中的相变温度与相变热进行测量,利用X射线衍射仪、高分辨透射电镜和3D原子探针对试样在铸态以及晶化不同阶段的组织结构进行分析表征,相关研究成果如下:以Al-Ni-RE三元系中最佳非晶形成成分合金Al85.5Ni9.5La(Gd)5及其近邻的六个成分合金(Al85Ni10La(Gd)5、Al85.5Ni10La(Gd)4.5、Al86Ni9.5La(Gd)4.5、Al86Ni9La(Gd)5、Al85.5Ni9La(Gd)5.5、Al85Ni9.5La(Gd)5.5作为基础合金,考察了 La和Gd稀土相似原子置换对其非晶形成能力的影响,发现除了三元最佳非晶形成成分合金Al85.5Ni9.5La(Gd)5的非晶形成能力随着稀土置换量的增加而减小外,其它基础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随着稀土置换量的增加总是先增大后减小,非晶形成能力与成分的关系曲线呈“M”状,通过对以溶质为中心的团簇的原子堆垛效率进行计算发现,非晶形成能力的这种M状变化是由于异类稀土元素加入后原子的堆垛效率决定的,堆垛效率增大,非晶形成能力上升,反之则下降。以Al-Ni-RE三元系中最佳非晶形成成分合金Al85.5Ni9.5La5与其周边四个成分的合金 Al86Ni9La5、Al86Ni9.5La4.5、Al86Ni10La4 和 Al86Ni10.5La3.5作为基础合金,分别向其中加入0.2、0.5、1.0、1.5和2.0 at.%的Si元素,发现Al85.5Ni9.5La5合金同样不适合通过Si的少量添加来提高其非晶形成能力,其它几个基础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则随着Si添加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基础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越差,Si的最佳添加量越高,非晶形成能力提升越显著。(Al86Ni9La5)98Si2非晶合金加热晶化时,第一、二晶化峰均对应着fcc-Al的析出。加热速率在以5、10、20、40、80 K/min的顺序依次增大时,第二晶化峰与第三晶化峰的温度间隔逐渐增大。对连续加热时相变特征温度与加热速率的关系进行理论解析发现,晶化峰峰值温度随加热速率的变化量与晶化激活能大小密切相关。晶化激活能越大,加热速率对晶化峰位置的影响越小。对(Al86Ni9La5)98Si2合金而言,由于第二晶化峰的晶化激活能远大于第三晶化峰的晶化激活能,从而使第二晶化峰与第三晶化峰间的温度间隔随着加热速率的提高而逐渐增大。(Al86Ni9La5)98Si2非晶合金第一晶化峰和第二晶化峰的产物之所以均为fcc-Al,是由于Si与La具有很大的负混合焓,这样合金中加入Si后,La原子的扩散能力大幅降低,使得fcc-Al晶体在长大到一定程度后因La、Si原子在其前沿富集而停止生长,只有当温度进一步提高到一定值,fcc-Al才重新进行长大,从而导致(Al86Ni9La5)98Si2非晶合金连续加热时fcc-Al的析出分裂成了两个阶段。
其他文献
图像分类是模式识别和计算机视觉领域中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对图像分类的研究可以促进网络图像检索、视频监控和图像场景理解等实际应用的发展。图像分类既有静态图像分类,也有动态图像分类。静态图像分类含人脸识别、场景图像分类和图像目标识别等,动态图像分类指视频内容分类。图像分类的精度不仅受提取的特征影响,而且还取决于其采用的分类算法。基于稀疏表示的分类算法(SRC)在人脸识别领域的成功应用,引起了大量从事图
研究背景与目的胰岛β细胞量受胰岛β细胞大小、增殖、新生和凋亡动态调节,其在维持机体葡萄糖稳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机体的糖代谢需求增加时,胰岛β细胞量也相应的增加。当机体胰岛β细胞量扩增无法满足机体糖代谢需求时,糖代谢就出现异常。成年后胰岛β细胞的增加主要通过增殖途径,因此胰岛β细胞的增殖机制研究成为今年的一个研究热点。胰岛素、葡萄糖和生长因子是促进胰岛β细胞增殖的重要营养素,而mTORC1信号作为
对称矩阵C称为完全正矩阵,若存在非负矩阵U使得C=UUT.完全正规划在组合优化,数理统计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论文主要研究了与完全正规划相关的若干问题.具体内容如下:首先,我们简要介绍了完全正规划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科学意义及相关的基础知识.完全正矩阵的判定问题是NP-难的.完全正矩阵的填充问题更为困难,是矩阵领域的一个未解决的问题.我们提出一个半定松弛等级算法,并讨论了算法的性质.当部分矩阵所有
随着图像特征编码在目标显著性计算、图像分类和人体再识别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使得计算机在真实场景中理解和分析图像内容的能力越来越智能化。目标显著性计算核心思想是利用算法模仿人眼视觉显著性功能,目的是检测图像中吸引人视觉系统的感兴趣区域。图像分类是图像理解重要研究方向,任务是按照图像的内容把图像分成不同类别。人体再识别技术在视频监控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的是在多个不同的摄像头中识别特定的人。近年来,
中微子物理是高能物理领域最前沿的方向之一。中微子振荡也是迄今为止实验上直接观察到的唯一超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现象,为新物理提供了突破口。中微子振荡由三个混合角,两个质量平方差以及一个Dirac相位角δcP描述。在大亚湾实验之前,最后一个混合角θ13还未被实验测得。而θ13的大小决定下一代测量未知参数δCP和质量顺序的实验设计,对我们完善对中微子的了解至关重要。可以说,θ13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
跨膜蛋白质的膜内水解过程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生物学问题,而γ-分泌酶底物的水解过程则是一个受调节的膜内蛋白质水解过程。研究发现γ-分泌酶底物同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淀粉样前体多肽APP可以影响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生、发展,而NOTCH则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有关。因此,研究γ-分泌酶调控的膜内蛋白水解过程对膜蛋白的功能至关重要,发现其新型底物以及研究其全局性底物特性可能会丰富对γ-分泌酶功能
黄单胞菌是一类重要的革兰氏阴性植物病原细菌,能产生一种称为菌黄素的黄色色素。菌黄素的生物合成主要是由pig基因簇负责完成,其中的xanB2基因参与产生一种扩散因子DF(diffusible factor)用于调控菌黄素生物合成。我们前期结果表明:DF是3-羟基苯甲酸(3-hydroxybenzoate,3-HBA),其参与菌黄素的生物合成。本研究以野油菜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
背景:人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存在于各种组织如骨髓、脂肪、皮肤等,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及多向分化潜能,它在体外易分离获得,移植后排斥十分微弱,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其他细胞,并取代受损的组织,从而达到修复作用。因此间充质干细胞可常被作为组织工程中较理想的种子细胞,并很有可能作为自体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化骨组织应用于临床,用于治疗股骨头坏死,骨不连等骨科疾病。锂剂被认为是治疗抑郁症和造血系统疾病的最
Mg-Gd-Y系合金是近年来新开发的一类高强耐热稀土镁合金,在轻量化需求极大的航空航天领域,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不过,航空航天器在飞行过程中会摩擦生热,高温力学性能是其关键技术指标之一。而Mg-Gd-Y系合金的高温力学行为研究还不系统,合金的成分、组织和高温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还不甚明确,尤其是析出相对高温性能的影响机制还缺乏系统研究。本文制备了几种不同Gd和Y含量的Mg-Gd-Y(Gd:3-12;
暗物质问题是本世纪物理学最大谜题之一,各国科学家都在不遗余力的采用各种研究手段来探索暗物质的本性。其中,基于极深地下实验室的暗物质直接探测实验有望在近几年揭开暗物质性质的神秘面貌,从而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运行于意大利Gran Sasso国家地下实验室的DAMA/LIBRA实验发现其探测器极低能区的事例率呈现出年周期性变化特征,而且信号的各种实验特征与暗物质符合的很好。与此同时,同样运行于该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