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充满智慧的文明生物,人类具备特殊的交流能力,能够创造信息传播媒介来保存智慧与记忆,从而延伸了人类自身的有限机能,进而创造了社会的文明。人类创造的信息传播媒介有许多种,文献是其中最基本和最原始的之一。人类利用文献交流思想,传播信息,丰富精神生活和启迪民智,形成了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对这种现象的研究,也是对人类交流和人类文化现象的研究,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基础。本文在大量研究了众多汉学著作的基础上,通过对16-18世纪中国与欧洲文化背景的对比研究,深入分析了欧洲当时对中国文献的介绍与翻译情况,探讨在当时背景下中国文献之所以能在欧洲大范围传播的缘由及对当代中国文献对外传播的启示。本文主要分为五大部分:第一章,主要陈述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章,回顾中文文献西传的背景。第一节分析16-18世纪的中国政局稳定,社会发展,“心学”的兴起,“经世致用”科学思潮的出现;第二节分析16-18世纪的欧洲经过海上扩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发生,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形成了强大的社会思潮;第三节分析中西文化的差异和介绍由此产生的“礼仪之争”;第四节分析中国文献传播的缘由:礼仪之争的影响和启蒙运动的需要;第五节分析中国文献传播的主要方式。第三章,详细介绍16-18世纪传入欧洲的中国文献。第一节主要从介绍中国文献的人物和介绍中国文献的著作两个角度入手,详细梳理欧洲对中国文献进行介绍的情况,其中对人物介绍分为两个阶段:16世纪初到16世纪末以外交使节、耶稣会士以外的传教士为传播主体,16世纪末到18世纪末以耶稣会士为传播主体。对著作的分析以重要作品为核心进行介绍;第二节主要全面分析中国文献的翻译情况,以对“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文献的翻译为核心,并辅之介绍对医学、文学、历史等方而文献的翻译。第四章,从哲学、宗教、政治等不同角度,分析中国文献西传后对欧洲社会的影响。第五章,通过回顾16-18世纪这段时期的中国文献传播情况,总结对中国当代文献传播有价值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