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法生产的SiC<,p>/2024Al复合材料超塑性及超塑变形微观机制的研究

来源 :东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heni123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在简化搅拌熔铸法(IM)生产的SiC<,p>/2024Al复合材料超塑预处理工艺,探索提高超塑延伸率的热加工工艺,研究超塑变形条件,利用金相、冷场发射枪透射电镜和场发射枪扫描电镜观察高温变形过程中显微组织结构的变化,利用正电子湮没技术研究高温变形过程中空洞的形核和长大的微观机制,建立IM法生产的SiC<,p>/2024Al复合材料的超塑变形机理模型,研究增强相SiC颗粒的尺寸对2024Al复合材料超塑性能和断裂方式的影响,及超塑变形量对SiC/Al界面的影响等方面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详细研究了尺寸为14μm、含量为15wt﹪的SiC<,p>/2024Al复合材料在最佳超塑拉伸条件下变形到不同阶段的组织结构变化后发现:在超塑变形初期,晶粒基本维持等轴状.根据IM法生产的SiC<,p>/2024Al复合材料性质、超塑变形过程中显微组织结构变化特点、空洞形核机制和形核地点及超塑变形激活能的计算结果,提出了IM法生产的SiC<,p>/2024Al复合材料超塑变形是以晶界滑移和晶界滑移引发的SiC/Al界面滑移为主,位错的滑移和攀移起主要协调作用,超塑变形总应变速率受控于SiC/Al的界面扩散.SiC/Al界面结合状况随超塑变形量的增加得到明显改善.10μm、10vol﹪的SiC<,p>/2024Al复合材料随着超塑应变量的增加,SiC/Al界面附近逐渐发生溶质原子的富集,并且有些SiC/Al界面形成了小平面的特征,其形成主要是由于超塑变形过程中的应力和液态基体合金及SiC本身的结构综合作用造成SiC的分解和重新沉淀.溶质原子在界面附近的逐渐偏聚及小平面的形成,改善了界面的结合状况.而界面附近的析出相Mg<,2>Si与SiC/Al小平面的形成无关.
其他文献
在该文中,从提高合金性能和产品尺寸精度的目的出发,作者首先研究了石蜡基粘结剂的低温热脱脂行为和热脱脂过程中的缺陷控制,分析和比较了PIM与P/M高比重合金的致密化、显微
β-NiAl具有马氏体结构,其马氏体相变温度高,温度滞后小,体积应变大,是性能优异的高温形状记忆合金,可广泛地应用于航空、航天、智能结构与控制等高新技术领域.然而由于受NiA
该文拟采用在高强泵送混凝土中掺入一定量的矿渣粉取代水泥并配合使用具有减水、保塑等组分的复合高效减水剂以改善泵送混凝土的性能.另外,针对普通度矿渣粉进一步粉磨能耗大
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Al-Cu-Mg-Ag耐热铝合金已经成为各国开发研究的重点领域。添加微量Ag的Al-Cu-Mg合金在{111}面上析出了一种耐热强化相Ω,较高的沉淀硬化能力和热稳定性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环境问题日趋严峻,并逐渐成为了制约中国经济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因素。经过我国政府在环境保护上的努力,有些政策执行带来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有些则不
该文针对NH300型预热窑系统存在的问题,对预热器、回转窑的烧成工艺、原燃材料的适应性、工程配套设备的拟合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与探索,发现回转窑的窑径小、热负荷大、系统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