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利用邯郸市2013—2017年河北工程大学能环学院实验楼4层楼顶在线监测的PM2.5浓度数据,对邯郸市PM2.5污染特征变化和潜在来源进行分析,利用2015和2017年离线采样测得的PM2.5中碳组分数据,对比分析这两年间碳组分浓度、来源变化,最后应用WRF-Chem模型对邯郸市PM2.5中主要成分进行模拟结果验证,并模拟分析邯郸市2015年1月7至12日一次重污染过程,分析污染期间PM2.5浓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1)近年来邯郸PM2.5浓度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优良天数逐年增加,但PM2.5年均值仍高于国家二级标准(35μg·m-3),表明细颗粒物污染依旧严重,各季PM2.5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冬季、秋季、夏季、春季,均值分别为146.9、80.4、66.1、60.7μg·m-3,PM2.5月均值呈单峰型分布,1月最高(为167.4μg·m-3),7月最低(59.2μg·m-3)。此外,近地面气团轨迹路径主要以近距离输送为主,污染潜在源区表现为冬季源区范围最大、春秋季次之,夏季源区最为集中的特点。(2)2017年PM2.5中碳组分浓度较2015年整体下降近15%,其中秋季下降幅度最为显著,春夏季下降幅度并不明显,2017年PM2.5中OC、EC占比较2017年下降约17%,2017年SOC浓度和SOC/PM2.5比值较2015年下降近36%,冬季降幅最为明显,两年春夏季SOC浓度和SOC/PM2.5的比值低于秋冬季,此外,2017年各季各季SOC/OC的质量分数均低于2015年。(3)两年中EC1-OP、OC2、OC3、OC4占比较高,OC1次之,EC2、EC3最低,秋冬季OC3―EC3质量分数相差不大,其余组分占比有所差别,其中2017年OC1质量分数低于2015年,而OC2占比较高,春夏季OC4、EC3占比无明显差异,2017年春季OC1、EC2质量分数高于2015年,其余组分占比均低于2015年,夏季除OC1、OC2、EC1-OP占比与春季相反外,其余组分质量分数与春季一致。此外,2015年主要来源于燃煤、生物质燃烧和柴油车尾气,而燃煤和机动车尾气是2017年主要来源。(4)就邯郸市各站点PM2.5中主要成分模拟结果而言,各站点中OC模拟结果明显高估,模拟值与监测值相关系数较大,其余成分模拟结果低估明显,且偏差较大,模拟值与观测值相关性较低,这主要因为化学机制中非均相反应和模拟空间及垂直分配不确定性造成的。此外,重污染期间PM2.5浓度日变化表现为午间低、清晨、夜间低的特点,这主要归因于早晚高峰汽车尾气排放加之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气象条件。PM2.5浓度变化受多种气象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污染期间气流轨迹路径主要以远距离输送为主,即重污染期间邯郸市PM2.5污染主要受到外来源的影响。